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路径依赖问题。
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路径依赖的历史、概念、作用机制、在制度变迁研究中的拓展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
我发现,路径依赖的概念分歧与共识并存,学者们同时讨论了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
部分学者研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
此外,路径依赖同样能被应用至经济实践当中去。
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此综述力争完整回顾前任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空白,以期对该领域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一、引言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后来被一些经济学家引入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使得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最先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经济学用于分析技术变迁的是David和Arthur,而North将其用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国内学术界对路径依赖理论是争论和共识同时存在的。
因此,摆在学者面前的就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的梳理。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认知,更能很好的利用该理论指导实践。
但是,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主义范式去分析经济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时是低效的。
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的假设时间是可逆的而制度是无效的,这与现实情况截然不同。
他们单纯地从价格体系的变动来分析经济变迁过程,对于经济变迁中的报酬递增性、正反馈性、多重均衡性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经济变迁过程的复杂特性产生了这些特征。
这就希望我们能用一个动态的眼光看待路径依赖。
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这一逻辑批判性地综述路径依赖相关理论,其中在理论产生后对路径依赖的基本问题定义和作用机制进行简要整理评述,目的是回顾学者们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理论现有的不足之处,尽可能的对路径依赖的研究做出贡献。
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解决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
二、路径依赖的概念Arthur(1989)认为路径依赖是动态经济过程的一种非遍历性,他指出:如果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秩序无法以100%的概率实现同一种结果,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就是路径依赖的,通俗的讲就是不能每次重复同一过程都导致同一结果。
这是路径依赖最早的严格形式化的定义。
North(1991)则认为路径依赖是小的历史事件和偶然环境的结果可能决定一些解(此时这类均衡的多样性存在),一旦他们被广泛应用,就会走向某一选择好的路径。
而David(2000)认为存在两种路径依赖,分别是积极定义下的路径依赖和消极定义下的路径依赖,其中,积极定义就是“路径依赖是一个随机动态过程,它是作为这一过程的自身的历史渐进分布的结果。
”最后的解读可以是:历史演化固定或收敛于一个特定的路径上。
而消极定义是“路径依赖的过程是一种非历态的过程,因此,不能动摇摆脱他们的历史约束,进而导致了路径依赖的产出。
”这一定义则表明,过程概率分布是多样的但是流行的概率传导的可能性会锁定这一过程的历史状态。
在此基础上,David进一步指出,路径依赖并不是一个市场选择失败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经济学”的范式。
因此,从David对于路径依赖进行澄清的角度来说,路径依赖是一个随机动态的过程,这一随机动态过程严格地屈从于历史瞬间的偶然事件的支配。
三、路径依赖作用机制Arthur(1989b)在描述路径依赖作用机制时做了一个球桶实验。
他把这个实验的过程类比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
实验首先假设一个桶里只有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
实验的具体过程为:随机从桶里抽出一个球。
如果取出红球,将被取出的红球放回桶里同时向桶里加入一个红球,同样的,如若被取出的是白球,则将白球放回桶里同时向桶里加入一个球。
经过多次重复实验,我们要留意第一次被加进球桶的球的颜色,如果第二次加入的球和第一次加入的球的颜色相同,不断重复,最终球桶中的球的颜色将趋于一致。
这个实验通过简单的物理性质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路径依赖作用下的自我强化机制,而在这个作用机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后一次抉择能够保持对前一事件的持续不间断的反映。
但是,Arthur仅仅是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实验。
在现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产业结构正经历调整,国内外经济市场状况不一,更甚至存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政策冲击等等等等,经济运行过程中复杂程度加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面临环境以及企业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不断变化,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组织结构都处于时刻变化中,这比起简单的实验环境要复杂的多。
球桶试验想要说明的道理是: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得原本相对平衡拥有相同起点的两个技术也好两种制度也罢,最后总是面临一种结局,就是只有一个会最终存在,一个则会面临市场的筛选直至淘汰。
但是,将这个观点运用到将路径依赖的数学化、经济模型化的讨论中,在实证上是行不通的。
为此,Arthur(1989)建立了的一个经典模型用于分析技术变迁,模型最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机制:“低效率”技术可能被“历史小事件”锁定。
在这一模型下,报酬递增时,整个技术市场过程表现为一种具有“吸收界限”的随机游走过程;报酬递减时,技术市场过程表现的是与报酬递增情况相反的具有“反射界限”的随机游走过程。
而在报酬不变和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外生的偶发性历史事件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市场是可以被预测的(以100%的概率实现了两种技术以均等的比例对市场的进行瓜分),进一步得出,市场是遍历性的(非路径依赖的)。
但是,相反地,在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市场中两种技术相互竞争的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并超过一定限度,“锁定”将很容易出现。
这是因为历史小事件的出现致使某一技术过程很容易进入另一个技术的“吸收界限”。
在历史小事件是随机偶然出现的前提条件下,这个或者这些历史小事件会在市场进行技术选择时施加影响,其造成的结果就是一种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另一种技术的淘汰和退出。
因此,我们对Arthur想要表达的路径依赖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机制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即:报酬递增的系统是具有非遍历性的、是路径依赖的。
四、路?揭览道砺鄣耐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的关注点从技术变迁转向制度变迁从而使得路径依赖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相同的变化。
North(1995)同样地以报酬递增作为分析的基础,将Arthur用于解释技术变迁的机制用于研究制度变迁。
但是他作为分析基础的报酬递增受以下几点因素的制约:制度重新建立时的建设成本;与现存的制度框架和网络外部性以及制度矩阵有关的学习效应;通过合约与其它组织和政治团体在互补活动中的协调效应;以制度为基础增加的签约由于持久而减少了不确定性的适应性预期。
North表明制度变迁的复杂性要高于技术变迁这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经济政治间存在的相互影响。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North着重于强调他的研究与技术变迁研究下的路径依赖的差异,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制度性路径依赖的概念。
但是,David (1998)则对North将路径依赖用于制度变迁研究的方法产生疑惑。
他认为North只是按照本人的需要理解并运用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曲解了路径依赖本来的内涵,North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方式”与一个特定的均衡解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合理的,其不合理之处在于North在制度变迁研究时只应用了对有效制度的路径依赖而忽视了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效制度这一事实,也就是North无法全面解释经济上无效率的产出与根本上的路径依赖的存在是不等价的。
在此理解的基础上,David指出了路径依赖应用于制度变迁分析时可以解释的三种可能:“第一,在不存在个人经济行为主体集权式导向的情况下,处理历史经验在相互一致的预期的信息结构中的作用;第二,分析多人组织所拥有的为了发挥最小的可行的效率水平的信息渠道和编码与长久的物理资本品之间的类似性;第三,分析这些因素在复杂的人类组织中强烈的互补性或依存性以及形成的连续性和兼容性的必然结果。
我们可以将David的这三点约束分别理解为知识集合、行为集合和制度集合,而无论是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还是制度变迁下的路径依赖都是在这三种集合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中实现的。
五、路径依赖理论的实践理论的成熟伴随着理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践与应用。
路径依赖理论应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所有制和公司经营管理的路径依赖问题。
有学者指出认为所有制会受到经济体制、管理者认知能力、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三者是他认为的决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和路径定型的三种机制。
Bebchuk和Roe(1999)认为公司所有制和日常运营管理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提出了公司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
进一步地,Schmidt和Spindler(2002)指出了二人理论的缺陷,他们认为Roe的路径依赖是建立在公司转换成本之上的,这是不完整的。
他们应用路径依赖时还借鉴了生物学中作为演化、进化结果的路径依赖的概念。
公司治理快速趋同在这两种不同的路径依赖的概念下含义不同。
进一步地,他们将互补的概念引入进路径依赖产生原因的分析中,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最优公司治理体制的快速趋同不可能发生”是因为在互补成分组成的体制内存在动态变化特征。
国外学者还利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经济社会中其他领域的问题。
例如:历史社会学中的路径依赖(Mahoney,2000),行为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的模型(Altman,2000),产业政策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Joaquim,2001),俄罗斯的国家政策制定中的路径依赖的性质问题(Hedlund,2000),路径依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Garud& Karnoe,2001),路径依赖、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间的联系和区别(Redding,2002)。
国内学者在路径依赖理论实践上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施皓明、陈育琴、王宪明、申亮分别在研究股份合作制度、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都承认了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论述。
许小平则在环境经济学分析中借鉴了路径依赖的观点。
王雷在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时讨论了路径依赖的性质。
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评述1.总结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整理,我们尝试简单总结路径依赖理论发展的脉络图。
由脉络图不难看出,路径依赖理论的初期研究集中在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这符合我们研究问题的一般思维,先研究这个问题“是什么”。
紧接着,在技术变迁研究中率先引入了路径依赖,之后又推广到对制度变迁的研究。
现今的对路径依赖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思路,就是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演化博弈理论系统分析包括技术与制度综合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