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基础科学班是清华大学为加强基础科学教学与研究,于1998年开始试办的一个跨系跨学科的教学试验计划。
通过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的教学,基础科学班的本科生应掌握扎实的数学与物理学基础理论,并具有较强的物理实验技能和接受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实际训练。
同时安排一定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国际同行进行交往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科学精神的熏陶。
基础科学班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向物理学、数学及校内其它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学科分流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与能力,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基础科学班的目标是培养能从事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为对数理基础要求高的其它学科培养有良好的数理基础的新型人才。
二、学制、专业与学位授予
本科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并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毕业。
三、基本学分要求
培养方案总学分:170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140学分,实践环节30学分。
(1)“课程学习”中包括如下课程:
15门数学和物理学主干课(以下简称主干课,必修课),共55学分。
人文社科类课程(必修/限选),共35学分。
除上述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为选修课,共50学分。
课程结构要求如下:
①①4门荐选的数理主干课,18学分(完成15门必修数理主干课,并进一步完
成这4门荐选数理主干课的学生,可被优先考虑参加免试推研的选拔)。
②②生化类基础课程不少于6学分。
③③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不少于8学分。
④④Seminar导师要求选修的与Seminar方向相关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不少于
12学分。
⑤⑤剩余学分(≤6)的课程由学生任选。
(2)“实践环节”是必修课,共30学分,包括:军事理论技能训练3学分,基础英语强化训练3学分,专题研究(Seminar)6学分,交叉学科前沿专题3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四、课程结构及其学分分布
1. 人文社科类课程(12门,35学分)(注:此大类完全按照学校要求)
“两课”(5门,14学分)
✹10610022 思想道德修养2学分必修
✹10610013 毛泽东思想概论3学分必修
✹106100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必修
✹10610043 邓小平理论概论3学分必修
✹106100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学分必修
体育课(10720011)(1门,4学分,必修)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共4学分;
第5~7学期的体育专项为限选,记通过与不通过;
第8学期体育专项为任选。
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外语课(10640453)(1门,4学分,必修)
设英语、日语、俄语、德语四个语种。
英语:实行英语水平考试I为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英语水平考试I,并获4学分;学生还可选修1门外语系开设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每门课2学分),以提高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其它语种的要求见清华大学学生手册的相关要求。
人文选修课(在以下10个课组的6个课组中选13学分)
✹历史与文化✹当代中国与世界
✹文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艺术欣赏与实践✹经济管理与法律
✹哲学与社会思潮✹科学与技术
✹写作✹国防知识与军事体育
2.自然科学基础课
数学类
数学主干课(≥26学分。
注:带⇦的限选课对参加免试推研的学生均为必修,而对毕
(规定:允许用为物理系和数学系开设的高档次课程或同等档次的课程替代基科班的数理主干课程。
在研究生免试推研/奖学金的学分绩计算中,如果用其他课程替代数理主干课程,那么排名就会做相应的调整,而且具体的课程替代需先得到基科班负责人的同意。
)
物理类
物理类主干课(≥29学分。
注:带⇦的限选课对参加免试推研的学生均为必修,而对
4. 工程技术基础课(≥8学分。
不局限于下面所列课程)
→计算机类
→
5. 专业相关课程
基科班学生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通过Seminar等方式引导学生向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分流,根据分流后的不同学科方向,选修相关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
✍分流到物理方向(≥12学分。
根据导师建议,选修以下课程或物理系开设的其他课
✍分流到数学方向(≥12学分。
根据导师建议,选修以下课程或数学系开设的其他课
✍分流到其他院系(≥12学分。
根据导师建议,选修若干门相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
6. 综合论文训练
基科班学生一般到所选学科方向的各院系参加综合论文训练,训练时间一般为15周,15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