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4阶采点考试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所有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8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D.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答案】C【解析】A项,“空谷足音”意为“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
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B项,“洞若观火”意为“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C项,“倚马可待”意为“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倚:靠”。
此词可作谓语、定语;特指人的文思敏捷,不可形容做事比较快。
D项,“外圆内方”意为“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也指钱币”。
2.下列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使用错误的是()(2分)A.夏天给朋友写信,末尾用了“夏安..”。
B.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C.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
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答案】D【解析】“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B.⑤④③①⑥②C.⑤③④①②⑥D.④③①⑤⑥②【答案】B【解析】解答的关键就是要把握语段的话题与中心,理清语段的结构层次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
选文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阐述的是“生成整体论”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生成整体论”强调两点,一是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二是仅仅通过分解来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
借助句中“然而”、“所以”、“虽然”等明显表逻辑关系的词语,以及“例如”等有较强提示作用的词语,不难选出。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A.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黛玉由不得余意缠绵,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那块旧手帕子上走笔写道……宝玉挨打后,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
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安慰她说:“我叫疼是装的,别信真了。
”晚上,宝玉叫丫环送两条旧帕给黛玉。
黛玉悟出了旧帕的意思,感到可喜、可悲、可惧、可愧,在帕上题了两首七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
B.湘云道:“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
器物赋了,才成形质。
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和湘云论阴阳,最后归结到麒麟也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正说着,两人在蔷薇架下拾到宝玉遗掉的金麒麟。
C.宝玉不愿会雨村,宝钗劝他讲仕途经济,宝玉听了,生气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D.宝玉挨打后要吃荷叶莲蓬汤,凤姐便命做十来碗大家吃。
汤烧好后,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
见到她,宝玉想起她姐姐金钏儿的不幸,又伤心又惭愧,千方百计的哄她说话,并让她也喝一口汤。
E.宝钗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
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答案】AC【解析】A三首绝句C湘云劝宝玉讲仕途经济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辙《六国论》节选)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如果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远略:长远的谋略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应当【答案】D6.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答案】A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7.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2分)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A.②③④⑧B.②④⑦⑧C.①⑤⑥⑦ D.①③⑤⑥【答案】B8.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①以攻山西..必有可以自安之计..千里之秦②以为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四国休息..于内⑤若此可以..以当秦兵..应夫无穷⑥而为天下出身A.①⑤ B.②④C.③⑥ D.②③【答案】D9.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A.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C.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C参考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苏辙《六国论》节选)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1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共6分)(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著阅读(共3分)11. 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2、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