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设计中贯彻的国家政策、法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试行)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以及相关的国家、地方、行业规范、规程。
2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
建设主管部门对本工程可行性报告(方案)的批复文件。
建设方协调当地人防主管部门,人防工程多个地块统一设计建设;3 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3.1 地理位置绍兴市上虞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绍兴市东部,东邻余姚市,南接嵊州市,西连柯桥区、越城区,北濒钱塘江河口,隔水与海盐县相望。
经纬度跨东经120°36′23″~121°6′9″、北纬29°43′38″~30°16′17″。
全境基本轮廓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最长60公里,东西最宽46公里,面积1406平方公里,其中钱塘江河口水域212.3平方公里。
上虞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平原面积参半,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
南部低山丘陵分属两支,东南系四明山余脉,较为高峻,覆卮山海拔861.3米,是全市最高点;西南属会稽山余脉,略为平缓,最高点罗村山海拔390.7米。
北部水网平原属宁绍平原范畴,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
最北端是滨海高亢平原,平均海拔10米左右。
3.2 工程场地的地理条件本项目位于上虞市高铁新城,四环北路与称山北路交叉口。
地块整体位于四环北路西北方、称山北路以南;西侧至康亭路、南侧分别至规划道路和观山路;南端小地块西至康居路,交通便利。
3.2.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上虞高铁新城,交通便利,地形基本平坦。
3.2.2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45s.4 城市区位条件4.1繁华城市,我在中心项目地处上虞城区,紧邻城市主干四环大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方案形象的营造和城市整体的风貌紧密相关,力争打造该地段具有标志性空间设计的全新地标,所以在整体规划时,创造丰富的居住小区组团景观,以及打造精品商业街,发挥地块的最大优势,通过景观与商业街提升住宅的整体品质。
4.2 交通便利,自在其中项目北面称山北路,东侧四环大道。
以上虞为中心的交通圈已经逐步成熟,市中心近在咫尺。
4.3生态环境,悠然自得用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充分预留城市道路用地及城市绿地,为项目的住宅开发,奠定了优越的景观视野条件。
4.4 成熟氛围,配套齐全本项目中以高层住宅为主,并兼容商业配套设施,在充分考虑日照影响及退让红线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身地形因素,最大限度地为住户提供完美的品质生活。
5 规划、环保、卫生、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5.1规划:要求居住小区合理定位,功能分区明确,规划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与周围地块规划的衔接关系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场站的位置及规模,做好管线综合,与城市管网良好衔接;做好竖向设计;做好沿世纪路的沿路景观设计;确定好停车位。
5.2用地:规划地块用地位于上虞高铁新城。
5.3环保、卫生:该工程主要为住宅及商业网点,无工业设施;小区内污水基本上是生活污水,经过配套设施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排至市政下水道;该小区内无严重污染源。
小区内街道、公共场所等卫生均有居委会或物业管理统一安排管理。
5.4 绿化:根据总体景观要求,绿化率应达到30%以上要求,并根据不同的庭院设置不同的景观主题。
5.5 消防:小区内部设有4米宽的环形道路,环道以内的道路为人行漫步道,紧急时兼做消防车道。
小区内消防设计遵循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消防措施。
5.6 人防:根据建筑方根据自身条件和人防主管部门的要求,考虑人防设施,所有地块人防统一设计。
抗震:根据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本工程地震设防烈度为六度。
6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6.1建设方所提供的设计任务书6.2其他设计单位编绘的地形图6.3浙江广厦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所设计的图纸6.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二、工程建设的规模2.1工程的设计规模和项目组成要求本工程由J4-D地块,总用地面积4.7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7.69万平方米左右。
其中住宅总建筑面积为12.0万平方米,高层住宅底层商铺面积为1.65万平方米,配套物业面积为0.095万平方米,配套用房为0.145万平方米地下室3.8万平方米。
三、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3.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3.1.1建筑:采用了双层玻璃金属窗框;墙面外保温材料;屋面均采用高效保温材料。
3.1.2结构:所有混凝土部分均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墙体填充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3.1.3给排水:给水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此管材抗腐蚀性能强,机械强度高,卫生条件好,水流阻力小,具有美观、卫生、节能、防二次污染,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3.2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用地分配、节能设置以及设防等主要原则3.2.1环境保护采用水封深(大于等于50mm)且效果好的地漏,以降低水面蒸发对水封的不利影响。
排水系统雨水、污水分流,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本工程总水表之后设管道倒流防止器,防止红线内给水管网之水倒流污染城市给水。
3.2.2安全详见防火设计专篇3.2.3交通组织:道路结构清晰便捷,道路设计尽量分隔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以减少商业建筑对新建居民区的干扰。
交通组织上侧重解决宅间人车分流,互不干扰。
高层则主要以楼间的集中停车与地下停车库相结合解决停车问题。
3.2.4分配见技术经济指标:3.2.5节能:住宅节能:尽量控制每幢楼房的体形系数,在房屋外围结构上采取措施,所有外门窗均采用双层中空玻璃窗,外墙采用无机保温砂浆外保温体系;屋面保温层采用挤塑聚苯板(燃烧等级B1)保温,门窗面积适当控制,具体详见节能设计专篇。
3.3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总体布局和选用标准的综合叙述。
整体规划布局,利用建筑的形式、建筑布局的关系,相对的小区出入口和联系交通的流线组织强调规划的统一性。
地块又根据其位置和地块形状决定了其空间的个性特征。
总指标相关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总体(J4)名称报规划指标单位用地规模47321.4 ㎡总建筑面积176900 ㎡地上建筑面积138900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20000 ㎡商铺建筑面积16500 ㎡物管用房建筑面积950 ㎡配套用房面积1450 ㎡地下建筑面积38000 ㎡建筑占地面积13160 ㎡容积率 2.94建筑密度27.81 %绿地率30 %机动车停车位1183 辆住宅户数992 户第二章总平面一、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1)设计依据与批示(参见设计总说明)(2)本工程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本工程所采用的定位坐标1980年西安坐标系。
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准二、场地概述(1)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上虞市高铁新城。
J4-D地块位于四环北路西北方、观山路以南;西侧至康居路、南侧至规划道路。
(2)场地地形地貌用地内地势平坦、规划区域较为平坦地势,自然及生态条件良好,北面道路绿化带为沿河绿色开敞空间的延续,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
用地现状地形较为平整。
三、总平面布置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地区文化特征、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新住区。
(1)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居住用地与绿化空间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协调发展。
(2)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原则各项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构建网络化的绿化、水系景观系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一个人工与自然、技术与生态和谐统一、人文环境优雅的新城区。
(3)遵循整体规划的原则,使建设用地的功能布局、道路、绿化等各个系统形成有机整体,建造一个以高尚住宅群为主导,景观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明确、同时又互联互动的综合性新住区。
因地制宜、高性价比的原则;节约用地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规划具备一定的弹性与应变性,促进首期一期开发的持续发展。
(5)特色原则项目建设应依托地方环境要素,创造特色空间景观,提高首期开发片的活力与魅力时代性原则――时代精神、开放包容。
四、道路与交通组织(1)出入口设计根据对现状外围交通的分析,部分地块不能开车行出入口,根据各个地块的交通和总图排布,合理安排出入口。
(2)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中我们引入了复合式交通体系的概念。
方便居民出行和人车分流为原则。
除在地面上有完整的交通系统外,在地下还有完整的交通流线。
地面上以人行系统为主并且提供消防及搬家等车便捷的到达途径,地下交通为纯机动车行。
业主驾车一进小区便进入地下,沿通达各组团的地下主干道,快速到达组团、进而到达邻里,停好车后直接通过单元楼梯回家。
整个过程与地面人行完全没有交叉。
在地面交通上为了快捷高效的连通城市道路与小区组团,设计了一条环形的小区一级路将各组团串联在一起,再与小区入口相连,每个组团通过二级路与小区一级路相连,入户三级路与二级路相连。
这样避免在一级路上开口过多,从而形成了小区高效的地面交通体系。
区内道路及铺装根据不同功能选取不同的材质。
如主要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商业步行街、住宅院落内的车行道采用彩色混凝土地砖或花岗岩铺地,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以丰富景观。
小区内主要道路宽4米,满足消防要求。
五、绿化设计整个规划地块绿化系统遵循是运动的、多变的基调。
在地块内部绿化规划上,设计一条贯穿地块东西向的中轴绿化带,具有装饰性和串联性。
严谨的城市布局形态在这里逐渐趋于自由最终融入自然。
依托空间体系,严谨的中轴和活泼的景观形态是本规划的重要特点。
设计中注重亲切感、使用性,避免形式化、唯观赏性。
整个小区遵循强调绿化脉络与居民生活活动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功效,满足不同层次的居住者的活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