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乡文化心得体会

家乡文化心得体会

家乡文化心得体会【篇一: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总结】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总结教学资料——班主任必备 2008-12-17 19:51:18 阅读1572 评论0字号:大中小陈官屯乡中学刘爱红活动目的: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我们开展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实践活动,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组成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抗战祖基、民间艺术等若干搜索小分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时间、地点等进行搜索。

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当代文化,立足于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

而卢龙作为中国的一小部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

不管是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当代文化、当地特产、名人轶事、美文名篇、成语典故、名胜古迹、现代工业,还是其他与家乡文化有关的内容都给我们后代人留下了许多斟酌的妙点。

把家乡文化大搜索纳入校本课程,进一步充实、完善校本教材。

选择七年级开展此课程,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并幼稚与建设自己的可爱家乡。

卢龙文化大搜索内容:1、卢龙发展历史历史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卢龙所在的辽西地带属于多事的边关。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日渐强大,后一直成为中央王朝的北方之患,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问,中国古代的军事争端形势一直是北军南侵。

元灭宋,清灭明,两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一统天下,推翻汉人的中央政权。

自古征战在边关,沙场白骨无日还。

卢龙地域,自古为边关战场,边地多战事。

战争一起,征尘滚滚,战旗猎猎。

两军对阵,刀光剑影,狼目虎眈,弓弩齐张。

金鼓合鸣,马嘶人吼,阵前肉博,遗尸漫野,血流成河——那是何等凄惨悲壮啊——皇宫大内的歌舞升平,是前方将士浴血拼杀换来的。

2、古诗系卢龙各个朝代不少有志的诗人,游历边关,以战事为题材,写出气吞山河,催人泪下的描写边塞古战场的诗章。

在历代涉及卢龙的古诗词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内地乡’女思念远在边关戎边守城的丈夫的。

卢龙塞内有一段古长城,由喜峰口至山海关一段,比较重要的关口就有九门口、界岭口、青山口、桃林口、冷口、喜峰口、潘家口。

有龙井关、青山营、建昌营、刘家营、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等边关城垒,守城士卒多是从全国各地招募的兵丁。

这些兵丁远离家门,来到边关守城戎边,寒来暑住,日月穿梭,与亲人一别十载数十载。

古代的交通通讯又很困难,妻子儿女守望在遥远的家园,而戎边亲人的音讯杳无,就是亲人战死于疆场,家人也无从得知。

这种妻离子别,骨肉分离的生活是何其凄惨。

而空守闺房,独向烛台的红颜女,在月残星疏、万籁俱寂的夜晚,孤影投壁,寒窗冷月,抱枕而眠。

漫漫长夜,四野如漆,遥望远山不见,只闻秋雁孤鸣。

诗人自古多情种,风流潇洒善解人,诗人们是可怜那些红颜女的,对她们抱以同情。

隋代诗人薛道衡在《昔昔盐》一诗中写道:“重柳覆金堤,蘼芜叶校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此诗就是写夫妻别离之情的。

郎去边塞守边,妻子故园采桑织锦。

郎在边城空叹月,妻在桑园泪沾裳。

在古代战乱年代,这种情景是司空见惯的。

唐代诗人崔硅《孤寝怨》诗曰:“征戎动经年,含情拂玳筵。

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

灯暗愁孤坐,床空怨独眠。

自君辽海去,玉匣闭春弦。

”唐金昌绪的《春怨》诗曰:“打却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打跑枝头啼叫的黄莺鸟,不要叫它惊醒小妾的梦。

要是妾梦中断了,小妾就不能在美丽的梦境中奔赴辽西去见亲人了。

这是一首神形灵动,画意鲜活的诗作,诗句简洁明白,通畅易懂,诵之上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3、卢龙食品特产——白薯(1)郑庄村郑庄村位于镇政府东6华里处,交通便利。

全村现有常住人口630人,占有土地面积1284亩。

农作物主要以玉米、白薯为主,其中白薯占种植面积的70%,主要是进行淀粉加工,亩产淀粉在700-1000斤左右,年产达50万斤,且淀粉质量干、白、净。

玉米主要是以制种为主,大约占地300亩,种子质量好,纯正,出芽率高,是农民朋友的明智选择。

(2)夏官营镇夏官营镇现辖28个行政村,总人口30211人。

镇域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9.8公里,总面积72.76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53150亩,林地8906亩,属农业大镇。

镇内物产资源丰富。

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白薯1.4万吨,花生1万吨,玉米1.5万吨,果品1.2万吨,蔬菜1万吨,粉条1.5万吨;主要畜牧饲养年出栏:肉鸡100万只,牛1万头,生猪6万头,羊1万只;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铁精粉5万吨,球团20万吨,树脂切割片20万片,金刚砂微粉150吨;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石储量1500吨,矿泉水年流量在3.6万吨以上;劳动力资源充足,且价格低廉。

素有“京东名镇”之美誉。

(3)卢龙出土文物卢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卢龙镇出土的明代龙泉窑印花碗;卢龙镇饮马河村出土的清代银元宝;梅花浮雕如意瓦;清代、明代的青玉龙首螭纹带钩;代龙泉窑印花碗,清代青花将军罐。

(3)卢龙水利设施不管是卢龙的诗词历史,还是卢龙的出土文物,都告诉人们卢龙发展很是繁荣,而现代的卢龙各方面发展,并不逊色于古代。

例如,在水利设施方面:卢龙境内主要有滦河、西洋河、饮马河3水系18条河流分布于西部、东北部和东南部。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几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70-1976年,修建了121座水库,129座塘坝,珍珠般镶嵌在沟壑山川,被称之为“群星落地”;1977-1979年修建了百里“引青灌渠”,波涌流长,银光闪烁,被誉为“银河下凡”,使引水上山、灌溉良田的愿望变为现实;1980-1991年修建了12条分干渠,建设了沿渠乡村配套工程,被称为“旱海游龙”。

至此,形成了纵贯南北、辐射东西,可控制全县70%耕地的大型水利化格局。

1991年,卢龙县被授予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

1991年6月25日,国家水利部部长杨振怀来卢龙视察,对引青灌区工程给予高度评价,题诗:“卢龙不平凡,水利冀东先,引来青龙水,幸福千万年”。

(4)卢龙现代工业园近年来,卢龙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紧紧围绕项目带动这一主体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规划建设的八个特色园区呈井字型分布在干道两侧,吸引着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特此赞美园区建设:八虹展翼画招商,百舸劈波竞飞桨,孤竹春意绘蓝图,桃李杏开沁园香。

这样没的诗篇不是空白话,我们是有成绩的作为证据的,比如:卢龙八大园区: 1、龙城工业园区;2、石门工业园区;3、陶瓷工业园;4、绿色化工园 5、电子工业园;6、燕大科技园;7、金属冶炼及加工区;8、先进制造业服务外包产业园。

在经营与管理方式上都体现出了现代企业的风采。

搜索方式方法:这次活动主要以学生自己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个人搜索、小分队搜索、家庭搜索紧密结合,读书阅报、走访参观、收看影视、上网查询等不同的形式相配合,以书画、摄影、心得体会等方式记录搜索结果。

交流方式方法:组织家乡文化故事会;开展“可爱的家乡文化”作文比赛;开展“可爱的家乡文化”作文比赛;参观名胜古迹活动,开展知识竞赛;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以“家乡的变化”为主题,以手抄报的形式来感悟家乡的巨变以及与其他中学互相交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我们广泛搜索和深入挖掘我乡的优秀文化,增强了全校学生对我县浓厚文化底蕴的感知与认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推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广大青年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在这项活动中,我校硕果累累,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为自己家乡的发展添一块砖瓦。

【篇二:探寻家乡发展后的心得体会】探寻家乡发展活动后的心得体会社会实践之旅告一段落,但实践中所见都记忆在脑海里,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对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建设新农村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村小康的着力点。

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照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