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试卷经济体制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超过西方发达国家7、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D.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8、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诚信友爱B、以人为本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荣辱观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A、两者是并列的B、两者同时实现同时完成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0、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是( )A、革命化、现代化、B、现代化、正规化C、现代化、革命化、政治化D、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毛泽东概括的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C、自我批评D、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E、典型示范与普遍推行相结合2、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主要依据是()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B、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C、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D、敌强我弱的形势,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E、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3、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A.互助组B.初级社C.高级社D.协作组4、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依据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B.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E.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 )A.参与国家政权,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C.参加政府,成为执政党之一D.参与管理国家事务E.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6、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A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B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C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D是因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E是因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7、“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指的是(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B.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有利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D.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E.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社会主义民主()A.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B.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来实现C.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E.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9、.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观点是()A.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B.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提倡集体主义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应当引导人们形成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0、新的社会阶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A、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B、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C、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D、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三、简答题(共5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缘由。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共2题,共25分)1、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请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六、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5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试卷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答:一是因为加强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这是实现他们在整个国家事务中当家作主的基础;二是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4、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四、论述题(共2题,共25分)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
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应当说,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相应的收入报酬,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其次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再次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很多。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地域差别、再分配手段的不完善以及各种非法收入等都造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
为了有效地调控收入差距,国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把收入差距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从目前来看,国家应在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取缔不合法收入、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等,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五、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5分。
)(1)在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不能采取没收的政策,而必须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
因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后又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国计民生起有积极的作用。
在建国初期在财政经济上国家面临着严重困难,因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
只有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才有利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增加税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2)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
其主要表现是: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经营,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与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相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内部职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资本主义剥削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
这些矛盾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只有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