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
其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2、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
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和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同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3、星球大战计划
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
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的一次著名演说。
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
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的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4、中美苏战略三角
三角关系是在冷战时期三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状态,是形成于两级对抗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
在这一结构中,美苏两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中国作为平衡美苏实力对比的重要一环。
5、《反导条约》
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
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础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这两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球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6、《美苏贸易协定》
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协定,美国为了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以退为进的缓和政策。
《协定》把双方间的粮食贸易问题同中东、柏林等政治问题上相联系,这一贸易协定有利于美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缓和,也兼顾了双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二、简答题
1、试述美国70年代初期战略收缩的表现
在尼克松的指导下美国对其军事战略做出修改,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并调整了外交战略,积极推行多级军事外交,同时结束了越南战争。
有四项原则:①遇到战略和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2、试述70年代初期东西方缓和的背景和表现
背景:美国内外处于困境,需对其战略进行调整
表现:①尼克松对苏联的缓和政策;②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提出“和平纲领”;
③美苏首脑进行的四次会谈;④《美苏贸易协定》的签署;⑤美苏进行关于限制战
略武器的谈判;⑥欧洲安全与工作会议的召开;⑦中欧裁军会议。
3、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原因:主要有体制僵化、领导失职、和平演变、民族问题及军备竞赛;
启示:①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③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确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④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促进民族团结;⑤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⑥加强社会主义政党建设,增加凝聚力,走群众路线;⑦既要处理好国际关系,又要警惕和平演变。
三、论述题
1、两次阿富汗战争的比较
阿富汗战争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年,是指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
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001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911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
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的支援。
在战争性质上,苏联阿富汗战争的性质是苏联赤裸裸的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美国阿富汗战争的性质是因为911事件直接引发的反恐战争,自始至终得到大多数国家支持的合法自卫行动。
在军事力量对比上,苏联阿富汗战争的军队数量低于阿富汗游击队;而美国联军数量远高于阿富汗;在损失对比上苏联与阿富汗损失比例为1:9;而美国与阿富汗则为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