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指导
发表时间:2018-11-20T10:12:50.9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9期作者:李桂芝
[导读] 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
李桂芝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133000
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是由于血管的病变使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缺氧而导致的局部性坏死。
[1]具有发病急且坏死不可逆的特点。
[2]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与脑出血相比,脑梗死的死亡率略低些。
但是如果处理或是治疗过迟的话,也很容易留下身体麻痹,言语障碍等后遗症。
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
应用抗凝及溶栓疗法。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
康复治疗。
调整血压等其他治疗。
目的在于阻止脑缺血的进一步发展。
减轻脑损害。
应根据患者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情况确定治疗方案,给予个体化治疗。
本文针对脑梗死患者常用药物做出相应的药物指导: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斯匹林
抗血栓,该药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中风,继发脑卒中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
用法:口服肠溶片应饭前用适量水送服。
中风的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每天100-200mg。
|脑梗死急性发作应一次性口服阿斯匹林300 mg,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
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服用期间不能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肝肾功能不全、鼻出血、月经过多以及有溶血性贫血史的患者慎用。
服用期间应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症状,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及时通知医生。
2降压药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判断标准将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称为高血压。
[3]口服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并且定时监测血压,在服药前二周,至少每天测量一次血压,大约三周时间基本可以降血压控制住。
口服降压药必须长期坚持服用。
很多患者口服降压药致血压正常后就擅自停药,而且漏服药物,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长期反复会导致高血压脑病,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患者及家属应重视起来,未经医生同意,不可任意停药或者更换药物、调整用药剂量等。
3降脂药
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应每天定时定量坚持服用,如忘记服药想起后立刻补服,如果第二天想起,不建议补服。
建议每晚睡前定时服用,才可发挥最佳药效。
他汀类药物服用3个月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肝脏转氨酶升高的情况,如果转氨酶升高在正常值3倍以内,可继续服用,如果超出3倍应立即停药复查血化验,并听取医生的建议。
服用降脂药期间应尽量不要饮酒,饮食宜清淡。
4溶栓药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和尿激酶。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瑞替普酶,兰替普酶等。
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有无出血倾向,皮肤及粘膜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胃出血,便血,血尿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俊丽,高秋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健康世界,2018,26(15):7-8
[2]高传琴,潘芸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影响的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16(2):138-139 [3]黄满菊,李亚芳,欧丽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健康世界,2018,05,26(1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