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物化的克服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非常大的一个缺陷就是造成主客二分,使无产阶级被物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阶级意识。
因此,卢卡奇认为,人们必须运用主客体相互作用、二者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方法来克服物化这一现象,希望通过总体性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标签:物化;总体性;克服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总体性的辩证方法都作了独创性的探索。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敏锐地洞察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物化现象及其危害,坚定地提出了总体性辩证方法的扬弃之路。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必然现象——物化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既不是偶尔有之的现象,也不是专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而言的,物化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必然遭遇到的现实。
正像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讲到的一样:“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1]。
(一)何谓“物化”
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物化”一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义是指:“在头脑中使某种抽象的东西表现为一物”[2]。
毫无疑问,对卢卡奇而言,马克思《资本论》中对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成为其分析和研究“物化”问题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物化的具体含义,卢卡奇认为有两层:
1.第一层含义:是指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把人与人的关系用物所呈现。
卢卡奇引证了马克思的话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3]。
不可否认,卢卡奇对“物化”概念此层含义的分析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2.第二层含义:是指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存在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主客二分,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客体被界定得很清楚,资产阶级更多的是主体,而无产阶级和劳动资料是客体。
无产阶级被看成是客体主要就是从他被物化的角度讲,无产阶级的劳动被物化了,本来他们应该作为活动的主体、生产劳动产品的主体支配产品,但事实上他们却被产品所奴役和支配。
正如,卢卡奇自己所讲的一样,“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3]。
由此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因此,卢卡奇关于物化概念的第二层含义更多的是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在谈物化。
(二)资本主义物化及物化意识的危害
卢卡奇在对物化及物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分析中,认识到其在生产机械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首先,人们的分工
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人的技术和素质都变得单面化,人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而且很难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它也使得现实生活变得更加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
人们只一味地关注现实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的关注。
最后,劳动过程中的无产阶级更加表现出一种工具化和对象化,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丧失。
当无产阶级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获得的成果被当作商品兜售时,资本主义的全面物化便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的这种物化现象会不断浸入人的意识中,从而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形成物化意识,所谓物化意识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物化现象给予合理的印证。
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人们会越来越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例如,缺乏对社会总体的批判和现实改造,造成工人阶级的顺从态度;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还使得人们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是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主体和客体的分裂。
正是由于它,才使得无产阶级无法正确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从而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所以,卢卡奇提出要想克服和消除物化,使人类获得自由解放就需要依靠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方法——总体性
总体性辩证法即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是贯穿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主线。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辩证法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过程。
总体性既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同时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卢卡奇强调了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体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统一。
在这里,卢卡奇把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总体性首先是人存在的总体性,是人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的存在。
他认为,如果人仅仅作为客体而不是主体存在,就会被动消极地遵循那些形式的“规律”,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这必然会导致物化。
他明确指出:“总体范畴,不仅制约着认识的客体,而且也制约着主体……只有论断的主体本身是一个总体,才谈得上客体的总体性;而且主体如果想理解自身,它就必须把客体当作一个总体”[4]。
其次,卢卡奇也认为总体性辩证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辩证法是具体的统一体,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有机统一体,是多样的统一。
他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强调只有抓住各个具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与此同时,他也认为总体性的辩证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是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把握主客体的统一的。
卢卡奇深刻地意识到物化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它们使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受阻,因而无法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因此必须要通过总体性的辩证法来克服物化。
三、用总体性的辩证方法克服资本主义的物化如前所述,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意识居于社会意识的统治地位,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都处于一种自身分裂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总体性的辩证方法去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及物化意识。
(一)用主客统一的总体性克服主客二分的物化
在谈论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其更多的是针对无产阶级而言,这也是我们讨论的前提。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物化的社会,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物化现象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主客二分。
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体与客体被界定得很清楚。
资产阶级是主体,而无产阶级则沦
为和劳动资料一般的客体。
成为客体的无产阶级则更多的是从他们被物化的角度讲的,无产阶级的劳动被物化了,本来他们是应该作为活动的主体和生产劳动产品的主体支配产品,但事实上他们却被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所奴役和支配。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会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异己的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对峙并压抑着自己”[5]。
所以,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作用很难发挥出来,物化所带来主客二分会使无产阶级越来越丧失自己的阶级意识。
因此,卢卡奇认为克服主客二分的物化还是要依靠总体性的辨证方法,即要在思维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的转折。
正如前面所讲,总体性的辩证方法主要强调的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并且认为总体性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过程。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正是凭借总体的方法穿破了物化意识的浓雾,洞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现实。
因此,他说:“只有总体性的辩证观念能够使我们把现实理解为一个社会过程”[6]。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无产阶级必须要作为主体的总体,和现实的总体发生关系并起到实际上的改造作用。
(二)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无产阶级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无产阶级在历史进程中,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因此,克服和消除物化现象的力量即在于无产阶级本身,只有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认识到自己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整体上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意识,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克服自身的分裂。
当然,卢卡奇同样认识到无产阶级对自身组织建设及其工人委员会的建立的重要性,这将更加有利于自身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统一,并且最终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和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改造。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卢卡奇对物化的克服理论中还有很多不彻底的地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现实意义却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卢卡奇对物化问题的批判中,其优势更多的是表现在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的批判上。
卢卡奇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乔梦.试析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中的物化理论[J].哲学研究,2010,(1).
[4]牛新兰.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初探[J].世纪桥,2011,(3).
[5]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永战.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J].哲学百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