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公开课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
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横七竖八”造句。
教学重点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张练习卷(填空)、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
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
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理解词语:漆黑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第二课时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首尾呼应)(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四、学习第二段(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
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自然段。
大家思考:(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
(六)教师小结: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
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
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七)单人读第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
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
(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
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三)自由议论。
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七、教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
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12 夜晚的实验蝙蝠超声波巨大的恩惠六年级公开课教案2016-07-12 23:13 | #2楼一、开始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Good morning, MissCHEN今天这节课们主要学习并能简单陈述选择某种交通方式上学原因。
听、说、读、写句型:Howdoyougotoschool?Usually/SometimesIgoby二、课程步骤:1、准备自行车(bike)、公共汽车(bus)、计程车(taxi)图片(教会大家英文单词),可以贴在黑板上。
2、教师提问学生:“HowdoIgotoschool,doyouknow?Askme,please!”(谁知道我怎么来学校的吗?请回答我),如果学生不知道,就鼓励学生参与提问教师,(如果大家不知道,那么你需要问别人怎么来学校的,你应该怎么问别人?“Howdoyou gotoschool?)3、分别在图片旁标&当地的价格,如:lyuan,1oyuan,说:UsuallyIgotoschoolbybike。
Becauseit’sgoodexercise.SometimesIgobybus,becauseit’scheap.Itcostslyuan.SometimesIgobytaxi,becauseit’sfast,butit’stooexpensive.Itcosts1oyuan.4、询问大家刚刚是否听懂了?没听懂,就一句一句读给大家听,速度慢慢的逐句再读一遍(可结合图片,指价格部位,大家就明白了)。
5、可以跟着学生,一句一句翻译给他们听。
6、拓展思维: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通过提问“Howdoyougotoschool?”了解同学用何种方式上学,并鼓励学生简单阐述原因,如:Myhomeisnear.It’sfast.It’scheap.Goodexercise等等.7、全体学生都能说出答案后,教师要求大家用英文写出来。
8、全体写作完成后,叫上两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写出来。
9、进行评价(单词是否正确,语法是否正确等等) OK,lesson is over,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016-07-12 13:30 | #3楼授课班级:六年级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授课人:曾庆正授课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授课目标: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复习、引新1.确定单位“1”①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倍。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③白兔只数的是黑兔。
④红花朵数的相当于黄花。
2.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1.将复习题改成例1例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①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②抓住哪句话来分析?③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④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谁是单位“1”?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全村耕地面积的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这道题中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来代替。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⑤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⑥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公顷)(根据棉田面积和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2.练习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引导学生先找到单位“1”,说出数量问的相等的关系,再独立列式解答。
解:设一共有果树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还可以:(棵)3.教学例2例2 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②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③分析:上衣价格的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④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元。
答:一件上衣元。
⑤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元)⑥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2.幼儿园买来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千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的问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应如何分析?(课件一)显示两种答案的线段图,比较哪个对?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五、课后作业练习九 2、3、4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016-07-12 18:31 | #4楼时间:2015年10月11日献课教师:任向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单元主题图,第45页例1。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教科书第44页单元主题图。
1、看图后,你想说些什么?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解决的算式。
针对学生列出的除法算式提问:我们学过解答这些问题吗?它们属于什么范围的问题?引出单元内容:分数除法。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进入“分数除法”的学习当中,让它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可是今天我们还不能进行分数除法的学习,还要做些准备工作。
4、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几组两个因数相乘,乘积是1的乘法算式, (不能重复)写得越多越好。
5、展示学生完成的算式,抽几个学生写的板书在黑板上。
二、认识倒数1、在学生刚才写出的算式中选出几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