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角色: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
2.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3.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
4.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5.角色扮演技术: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
6.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7.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9.图式: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10.社会知觉:指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11.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12.归因偏差: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归因偏差。
13.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14.决策树:在决策过程中,采用图示表示的方法就是决策树。
15.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6.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7.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8.责任扩散:指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
19.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0.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1.社会堕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2.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3.冒险转移: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2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5.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26.依从:是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实验期。
2.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正式出现。
3.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4.津巴多的“情节离奇的监狱”属于非实验法中的模拟研究。
5.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提出的。
6.格式塔学派勒温创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
7.舒茨是人际行为三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8.角色扮演技术是由莫里诺在1960年创建的。
9.参照群体有规范作用、比较评价的作用。
1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同辈、学校、媒体。
11.伯恩斯认为自我概念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决定人们的期望。
12.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自我中心偏差。
(会判断是哪种偏差)13.认知启发包括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14.海德是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
他认为行为的后果主要受个人的因素(即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即外部因素)的影响。
15.凯利提出三度理论,他认为人们归因过程中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
16.归因取决于行为的三个变量,即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一贯性(针对情境)、一致性(针对人)。
17.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
18.归因原则包括协变性原则、打折扣原则。
19.决策树的两个关键成分是合意性和可能性。
20.态度的三个成分包括认知因素(基础),情感因素(核心与关键),意向因素(作出行动前的思想倾向)。
21.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2.态度抵制的办法:贬损信息源、歪曲信息、掩盖拒绝。
(会判断属于哪种方法)23.态度改变的模式:(会判断属于哪种模式)⑴外部刺激:传达者、沟通本身、情境⑵目标靶:对原态度的信奉程度、预防注射、人格⑶中介过程:信息学习、感情迁移、相符机制、反驳。
⑷结果24.人际沟通方式中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影响力最大。
25.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过程包括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26.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7.“武器效应”柏克威茨指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现象称做“武器效应”。
28.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
29.群体结构:环式(保证了群体成员平等的人际交往)、链式、Y式、轮式(最有利于问题解决和领导)。
30.导致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一致与冲突。
31.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奖励、奖励方式、沟通。
⑴奖励对合作或竞争倾向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
一般增加报酬对合作影响不大,减少报酬则使人们倾向于竞争。
⑵奖励方式:人们的动机指向会强烈影响合作或竞争倾向。
⑶参与者之间进行沟通,可以明显地提高合作的比例。
三、简答:1.图式在社会知觉中有哪些作用?⑴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⑵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⑶同化信息,提高效率。
⑷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2.态度的特征。
⑴内隐性⑵对象性⑶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⑷恒常性或抗变性3.态度的作用与功能。
⑴作用:①影响社会性判断②影响耐力③影响学习效果⑵功能:①适应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认识或理解功能4.“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的启示。
(怎样改变态度)⑴要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应力避使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⑵如果要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态),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5.人际交往的原则。
⑴交互原则⑵功利原则⑶自我价值保护⑷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6.责任扩散实验揭示的结果。
研究表明,他人的数量越多,越少有人提供帮助。
责任扩散就是把责任分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轻了。
别人不采取行动便认为自己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必要了。
7.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⑴群体的一致性⑵群体的规模⑶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⑷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⑸文化差异8.依从与服从的区别。
⑴服从的引发,具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者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
⑵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
四、论述:1.如何理解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你认为有哪些比较好的印象管理方法?⑴印象管理的作用: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使交往顺畅地继续下去。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景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作出使之愉快的评价。
如果能够成功地维持良好的现象,这个人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赞许。
⑵印象管理的方法:①保持形象的一致性,这是给人良好印象的前提。
“登门槛”效应:指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的现象。
“门面”效应:如果先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再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小的要求的可能性就比直接向他提出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的现象。
②讨好卡内基的让人喜欢的方法: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记住名字;做一个好的聆听者;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
琼斯的讨好策略:恭维或抬举他人;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遵从别人;自我表现;给予好处。
⑶恰当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的现象。
2.什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给你的启示有哪些?⑴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⑵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
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
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
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⑶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男女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亲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恋爱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
家长在说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
不要强行禁止,采取“高压政策”。
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
切忌动辄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训斥、打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3.侵犯。
⑴影响侵犯行为主要因素:①情绪唤起水平,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②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也就对别人的侵犯行为也就越南发生;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③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
群体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④大众媒介⑵侵犯行为的控制:①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
社会可以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以减少侵犯的发生。
②去个性化的避免。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需要认识到去个性化状态的危险,并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状态,保持行为的自我控制,以避免侵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