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1 引言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当前在世界旅游热潮中,民俗旅游的前景广阔,我国的民俗旅游更是大有可为。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禀异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

这对追求文化差异的外地人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儒释道并举的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这对追求文化认同及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儒家文化圈内旅游者及海外华人都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民俗旅游基础的民俗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因而本文着眼于地理环境,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的影响。

2 民俗的含义2.1民俗的概念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那部分文化,也是最生动活泼的那部分文化。

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的序言《浩瀚的大海—史之诗篇》中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传播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相沿成习,精神趋同的文化意识综合表现。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民俗表现在人类行为与信仰上,蕴含着人类世代的生活经验,闪耀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美好愿望”。

我国民俗学界将民俗分为五部分:①生产习俗,包括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方面的习俗;②生活习俗,包括衣、食、住、行、医、用、语言、产育、婚姻、丧葬、寿诞、礼仪、节日等方面的习俗;③文化习俗,包括民间的口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游艺、竞技等方面的习俗;④组织制度,包括村落、家族、社团的组织和制度、姓氏的习俗;⑤信仰和迷信,包括图腾崇拜、神灵信仰、诅咒、禁忌、预兆和占卜等方面的习俗2.2民俗的特征中国民俗地理研究可以丰富中国民俗学的内容。

民俗有五个主要特征: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变异性。

要深刻剖析民俗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就要跨入民俗地理领域。

我国民俗中有不少“怪”,例如:东北十大怪,关中十大怪,云南十八怪。

这些“怪”都是地域性较强的民俗,在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眼中,视作怪事。

剖析这些“怪”与环境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因果规律,就成了必然性了,“怪”就不怪了。

3 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3.1 地理环境是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光、热、水、气、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多种因素对于众多民俗事象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以表现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在民俗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同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民俗区域性特征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寒冷地区气候是民俗的基础,东北十大怪都与寒冬有关。

在寒冷地区,人类首先要想方设法避寒取暖,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以抵抗严寒为准则。

东北是我国典型的寒冬地区。

东北民俗中的十大怪大都受气候制约。

住的方面,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窗外,穿的方面,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都是为了防寒。

烧炕是东北抗寒的主要措施,烟道穿过全屋,到山墙根引出,可以充分利用热能。

室内外温差大,室外温度低,纸糊在窗外,处在永冻状态,不会破损。

如果糊在窗内,室内暖气把冰霜融化,纸很容易受损。

东北毡帽四边有长舌,随时可以翻下来防风取暖。

用山羊皮做的皮袄反穿时,粗直的羊毛朝外比较舒服。

酸菜是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

没有充裕的当家菜,漫长的冬半年日子不好过。

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反映东北农闲时间长,为了农闲消遣,女士也养成抽烟的习惯。

随着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姑娘叼烟袋的习俗也渐渐淡去了。

高原上地貌对民俗的影响增加。

地貌对民俗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影响通过坡度、海拔、岩性对民俗产生作用。

间接影响通过高原山地的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通过山区交通不便对民俗产生折射作用。

以云南高原为例,在云南十八怪中,地貌的烙印最深。

云南十八怪中火车没有汽车快,袖珍小马有能耐,石头长到云天外,都与地貌有关火车爬坡性能不如汽车。

爬坡时,为了降低坡度,铁路要延伸线路距离。

加上新中国成立前云南修建的是窄轨铁路,使用的是小型机车,更显得缓慢。

山道崎岖,山区饲养条件差。

滇马小巧,既能适应当地饲养条件,又可攀登崎岖的羊肠小道,深得群众欢迎。

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跟仙境赛是岩溶地貌的奇观。

以路南石林为代表,“有的如一柱擎天,有的如古塔群立,有的如灵芝菌集,有的如屏风隔扇,有的如高墙垣立”。

热带岩溶,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洞内钟乳、石笋,琳琅满目,神奇莫测。

严格地说,石头长到云天外,山洞能跟仙境赛是自然景观,不是典型的民俗。

然而,彝族和苗族青年男女在石林间、仙洞前“阿细跳月”,伴着明快的芦笙,联袂把臂,宛转盘旋,翩翩起舞,就是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

关中十大怪多半是饮食风俗。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间接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作物类别影响食物特色。

二是食品调理是人们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潮湿地区人们喜欢用辛辣祛湿,形成明显的辛辣食品带便是一例。

关中十大怪中面条似腰带,锅盔似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既有面食的基础又反映西北人民豪放的性格,简朴的生活,折射出西北大地雄浑粗犷的自然景色。

3.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

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

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

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这里我们对妈祖文化传播、发展来进行说明。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及其妈祖文化,自诞生至今已千余年了,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丰富。

妈祖文化形成初期,其传播范围只限于莆田、泉州及其附近地区,到南宋,传播到福建沿海、浙江、上海和广东及海外地区,元代向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传播。

明清又向海外广泛传播。

到今天,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北起丹东、沈阳,经天津、烟台到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海南和港澳台等地都建有妈祖庙,甚至内地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安徽天长县、内蒙古通辽和北京等地也建有妈祖庙。

妈祖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①海上交通、贸易与漕运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北宋年间,由于战争使对外陆上贸易的通路——“丝绸之路”被隔断,内外贸易往来转移到东南沿海,这便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

”明州(今宁波)、泉州、广州是当时的大港口和海上交通枢纽。

元朝,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到大都(今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往来,尤其是供朝廷漕粮,进一步发展了海运,当时由太仓、刘家港(今上海)到达直沽寨(今天津),是海运漕粮的重要航线。

元泰定三年(1326年)在天津的海河三叉河口建立海神庙——天后宫,这是妈祖文化从南方传播到北方的历史见证。

航海是关系重大财产和众多生命安危的大事。

在海难难免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心中能拯救海上危难,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妈祖自然就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

他们走到哪里,妈祖就到哪里,妈祖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②人口的迁移把妈祖文化带到海外。

人口迁移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

唐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种种原因,兴化(今莆田)不断有人外迁,尤其是九牧林氏大家族的人。

据台湾《林氏大宗谱》记载,莆田九牧林氏族人,自唐中叶即开始向广东、闽南、浙江等地发展。

明清以来,从福建移居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的人则不胜枚举。

这是妈祖文化早期在这一带传播的原因之一。

移民在离开家乡时,要祈祷妈祖保佑一路平安,随身携带妈祖像或妈祖神符,当顺利到达移居地时,由于人生地不熟,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便强烈地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