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梯安全责任的风险管理

电梯安全责任的风险管理


q1
越大。因此,电梯检验监督机构可以
通过电梯的所处位置、 使用频率等因素确定电梯运营创造的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越大的可以 适当增加稽查频率,如此可以大大增强电梯的安全系数。 2.电梯使用者能否正确使用电梯的概率
q3
客观上主要取决于检验机构给予维保方恪尽
职守的奖励 G、以及电梯检验监督机构的惩罚力度 n。当罚款力度 n 越大,使用者正确使用 的概率就越大。其次,检验机构给予维保方恪尽职守的奖励 G 越大,电梯使用者使用电梯出
电梯安全责任的风险管理
——基于使用方、维保方与检验方三方动态博弈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生郭钟亮
摘要:
随着我国电梯老龄化日益严重, 电梯的维保与检验难以匹配, 再加之消费者有时不恰当的使 用,使得电梯事故频发,关于电梯安全责任的风险管控多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笔者基 于电梯使用方、 维保方与检验方的三方动态博弈, 剖析博弈框架下参与方各自的行动与收益, 从中发现三种博弈均衡状态及对应条件, 从前端风险识别与评估、 中端风险分析与控制和后 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针对性地提出电梯安全责任的风险管理建议, 完善电梯服务社会公众的 职能。
V M ( n n ) V L n CM M n V
( 8)
(8)式表示电梯维保机构恪尽职守与疏忽大意带来的收益是无差异的,此时,电梯维 保机构实现了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二)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博弈结果分析
1.电梯检验监督机构对电梯维保机构是否恪尽职守、 电梯使用者是否正确使用等行为的 稽查概率 q1 主要取决于电梯使用带来的市场价值 V、使用方疏忽大意可能带来的市场损失
图 1 三方责任主体的三叉树博弈分析图 依据图 1 的博弈三叉树,不难得出三方动态博弈过程中各方的收益矩阵如表 1。 表1 电梯使用方、维保方和检验方三方博弈的收益矩阵
6 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三、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均衡解分析
(一)三方动态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根据表 1 和图 2 的相关信息,采用拟推归纳法可以求得三方动态博弈均衡解。 1.电梯使用方的期望收益均衡解:
第 4 页 共 6 页
现的自身差错越小。当然,加强电梯安全知识的传播宣导是确保电梯正确使用的关键,以主 动性的提高为主,搭配被动性的管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使用者端口的风险。 3.电梯维保机构能否恪尽职守、按时如期检查电梯的概率 q2 与检验机构稽查的刚性成 本 C、惩罚力度 n、使用价值 V 有关联。检验机构稽查的刚性成本 C 越大,维保机构恪尽职 守的概率相对越低;惩罚力度 n 越大,维保机构恪尽职守的概率越高;电梯使用带来的市场 价值 V 越大,电梯维保机构按时如期检查电梯的概率越高。因此,检验机构合理控制稽查频 率与强度,依据电梯使用价值调控维保频率,完善检验频率的弹性机制。
第 3 页 共 6 页
(3)
显然,同上,对(3)式进行一阶求导,并令一阶导数等于 0,既有:
E ( 2 ) q1 (1 q3 )G V q1 n V 0 q2
将(4)式化简,并将(2)式代入其中可得
(4)
q3
VG VG V n V V G G V
E( 3) q1q2q3V q1q2 (1 q3 )[V (1 n) V ] q1(1 q2 )q3V q1(1 q2 )(1 q3 )[V (1 n) V ] (1 q1)q2q3V (1 q1)q2 (1 q3 ) (V V ) (1 q1)(1 q2 )q3V (1 q1)(1 q2 )(1 q3 )(V V )
( 5)
(5)式表示电梯使用者正确操作与不恰当使用的带来的收益是无差异的,此时,电梯 使用方实现了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3.电梯检验监督机构的期望收益均衡解:
E(1) qq V C) q1(1q2)q3[RnV C] 1 2q 3(RC) qq 1 2 (1q 3)(R n q1(1q2)(1q3)[R( ) nV C](1q1)q2q3(RV) (1q1)q2(1q3) (RV) (1q1)(1q2)q3(RV) (1q1)(1q2)(1q3)(RV)
第 1 页 共 6 页
(二)模型符号含义
1.假设电梯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用者通过电梯的使用带 来的市场价值用 V 来衡量。 2.无论是使用方、维保方还是检验方的疏忽大意,带来的市场价值的损失均为ΔV,只 是损失的系数存在差异。使用方系数为γ,维保方系数为μ,检验方系数为λ。γ、μ、λ 均∈(0,1)。 3.检验机构的日常收入为 R,电梯维保方的正常工资收入为 W。 4.当检验机构存在稽查的情形下,稽查的刚性成本为 C,当稽查结果为维保方恪尽职守 并无异常时,由稽查方给予 G 奖励;当查到维保方或使用方存在疏忽大意行为时,处罚相应 市场价值的 n 倍(n>1)。注意:G 奖励从事业单位非行政支出扣除,并不影响检验方的正 常工资。 作为一项准公共物品,电梯涉及的三方博弈主要体现在检验机构、维保机构、使用者之 间的稽查或不稽查、恪尽职守或疏忽大意、正确使用或不恰当使用的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
二、三方责任的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一)模型假设
电梯使用风险的责任主体应该是谁?依据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 按照风险的源头, 电梯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来源于三个方面。 1.源于电梯使用者的不恰当使用方法。 2.电梯维保单位维护保养、维修报修的疏忽大意。 3.电梯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审核过程的疏忽大意。 因此,涉及到电梯责任风险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存在三方利益相关的博弈主体,分别 为电梯使用方、维保方与检验机构,局中人都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行为导向准则是追求自 身利益最大化,具体的相互关系如下。 1.电梯检验监督机构负责审核稽查电梯的安全性能, 当出现安全隐患时由维保机构负责 维修,稽查出差错,无论源头是维保机构还是使用方,给予罚款警示。 2.电梯维保机构负责电梯运营的正常维护,受电梯检验机构监督,对公众负责。 3.电梯使用者需要正确使用电梯。
四、电梯责任风险管理建议
(一)前端——风险识别与评估 1.特种设备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
由于电梯事故极易引发社会的恶劣影响,需要政府起到“守夜人”的角色,建设并维护 某些公共设施,尽可能使人民群众不受社会人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因此,需要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下设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大力完善对电梯的市场准入、运行、退出机制, 并且由各地市下辖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室通过对影响电梯风险程度的客观因素, 包括电梯 使用寿命、电梯生产单位、电梯所处位置、电梯使用频率等基本因素进行分析,作出专业化 的鉴定,促进电梯的三方责任主体主动变革。
2.责任风险领域引入半强制保险机制
电梯行业的特点是责任主体复杂,涉及生产、使用、维保、物业等多个主体,一旦发生 事故,往往存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容易产生纠纷,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较大社会 影响。推行电梯责任保险,是创新监管的新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建立覆盖电梯所有权 人、使用人、管理权人、电梯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的电梯责任保险制度,有利于及时妥善地 解决故障或事故发生后的抢险救灾、受害赔偿等问题,有效地发挥保险的社会救助作用,提 高电梯安全监管工作的效能和对事故的防控和处置能力,提升市场管理效率。 虽然早在十年前,便有保险公司出台了电梯责任保险,但是由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 一直处于“叫好不卖座”的情形。由于目前法制缺乏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归责基础,加之电 梯作为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在现今电梯事故频发的情况下, 为了更好的保护公 众利益,电梯责任保险需要经历一段半强制的过程,风险程度低的由市场实行调控,风险程 度较高的由政府公信力确保实施。
(1)
若要使电梯使用方的期望收益达到最大值,对(1)式进行一阶求导,并令一阶导数导 数等于 0,既有:
E(3) V Vn Vq 1 0 q3
化简可得:
q1
V V n V
(2)
(2)式表示电梯检验机构稽查与不稽查的带来的收益时无差异的,此时,电梯检验机 构实现了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2.电梯维保机构的期望收益均衡解:
(三)三叉树博弈模型搭建
涉及电梯责任的三方博弈过程中, 局中人存在行动上的先后顺序, 并且后行动者对自己 之前的先行者能够进行观察并作出合理的决策。三方博弈过程的扩展式描述如下图。 1.三方博弈的局中人集合为:{检验监督机构;维保机构;使用者}。 2.三方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即博弈三方或其中任何两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串谋或共谋。 3.参与人的动态博弈顺序对均衡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假定的行动顺序依次为: 电梯 检验监督机构最先行动,可采取稽查与不稽查两种策略,再次为维保机构行动,表现为恪尽 职守与疏忽大意,最后是电梯使用者采取行动措施,要么正确使用,要么不恰当使用。 4.假设检验监督机构的稽查概率为 q1 ,选择不稽查的概率为 (1 q1 ) ;电梯维保方恪尽 职守的概率为 q2 ,存在疏忽大意的概率则为 (1 q2 ) ;电梯使用者正确使用的概率为 q3 ,不 恰当使用的概率为 (1 q3 ) 。
关键词:电梯安全责任、风险管理、三方博弈 一、电梯安全责任的现状
中国的电梯多数是从上世界 90 年代改革开放后引入, 历经 20 多年的运转, 电梯老龄化 日益严重, 部分老旧电梯和维保不到位的电梯故障时有发生。 根据电梯运行机理以及电梯事 故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电梯事故,多数情况下会给电梯使用方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危及了 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引发不良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尤其是近一年来,全国各地 多次发生电梯“吃人”事故,极大地触动着人们的神经。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监管。2009 年 5 月 1 日实施的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电梯的生产、使用、检测、监督检查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作出 了明确规定。 由《条例》 知,电梯安全风险的责任主体并不单一, 有可能是电梯的维保单位、 使用单位或者是检测机构。风险的责任方是谁就该由谁去负责,归责不清、侥幸心理的存在 造就了事前无人负责、事后皮球乱踢的局面。 因此,笔者通过电梯责任风险的三方行为博弈分析,定量确定了责任主体的风险责任。 并从前端的专业鉴定、 中端风险的合理管控以及事故后端的责任归属三方面提出了加大电梯 安全责任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主导电梯市场的良性运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