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独立与恒顺众生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要活出自我,活出独立人格。
因而要高扬自我的旗帜,不随俗靡;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随物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失去了自我,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呢?这是一种价值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这种价值观的心态,“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是它的意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它的生活方式,“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它的写照。
孟子有句话:“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意思是: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手里,就算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
则是这种价值观的信念。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们不是独立的,我们本来一体,我们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豪杰之士,从来未曾忽略这一点。
因而有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钟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从这幼”,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佛教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华严经》提到“恒顺众生”,离开众生,佛是无法存在的。
其实,我们在独立的同时,又本是一体。
独立是我们的直觉,而完全的独立却是我们的误解。
每棵树都是独立的,但他们的根都连着大地;所有的鱼都是独立的,但它们的身体都紧贴着同一片海洋;飞翔的鸟都是独立的,但它们的翅膀都翩跹在同一片天空。
真正独立的人,恰恰是胸怀天下的人;而那些为一己私力蝇营狗苟的人,则恰恰是失去了自我的人。
不要成为孤芳自赏的人,那不是独立,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
更不要随波逐流,甚至趋炎附势。
苏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菜根谭》讲到,“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的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那点不忍的念头,是人性本善、众生一体的流露;那段不为的气节,是我们特立独行、舍生取义的写照。
《菜根谭》又讲到,“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
”我们独立的人格正是在服务众生的事业中得以实现的。
钱钟书《论快乐》中有一句话,“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们人生当中那一系列的矛盾呢。
(95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