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
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气球、铁块、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五、教学过程
二、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观察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化?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手按桌面,桌面是否发生形变呢?有什么办法观察到微小的形变呢?
活动:用磁铁靠近细线下悬吊的铁钉,原来静止铁钉会怎样?
演示:按图1分别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

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
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动手实验、仔细
观察、认真思考、讨论交
流,体会物体受力后的表
现不过两个方面:即形状
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
变。

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
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
动方向的改变。

充分发
挥实验在物
理教学中的
促进作用,帮
助学生理解
物理概念和
规律。

这里采
用的方法是
从特殊到一
般,从具体形
象到抽象概
括,由浅入
深,符合初中
学生的认知
规律,也锻炼
了学生思维
的缜密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