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英文):Genetic and Breeding of Ornamental Plant
课程编号:14241048
课程学分:0.5
课程总学时:15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前修课程:植物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主要包括园林树木染色体制片技术、染色体组型分析、几种主要园林树种花的生物学特性及花粉形态的观察、花粉的贮藏及生命力的测定、园林植物单株选择、园林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培养等内容,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动手能力。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教学是其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深化。
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其实验课教学主要以基础实验技术的训练及介绍新技术为目标,着重于园林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及良种繁育。
因此该实验课的教学愈显重要,要求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力求创新。
四、学时分配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课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别备注园林树木染色体制片技术 3 验证性实验
染色体组型分析 2 验证性实验
几种主要园林树种花的生物学特性及
2 验证性实验
花粉形态的观察
花粉的贮藏及生命力的测定 2 综合性实验
园林植物单株选择 3 设计性实验
园林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培养 3 设计性实验
合计15
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课程总计0.5学分,安排6次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占47%,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53%。
五、教学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园林树木染色体制片技术(验证性实验 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对树木组织、细胞的固定、离析和压片方法,包括临时片和永久片;(2)熟悉和巩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丝分裂全过程及其典型特征;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实验材料:松科或杉木的种子;用具:染色板,载玻片,盖玻片,指管,温度计,试剂
瓶,滴瓶,镊子,解剖针,毛边纸。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取材预处理
(2)固定
(3)水解分离
(4)染色、压片
(5)镜检
(四)实验结果综述
根尖染色体压片法,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研究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分
带、染色体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基础。
拍摄根尖染色体的分裂相。
(五)作业
绘制分裂相图。
实验二:染色体组型分析(验证性实验 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花粉母细胞的制片技术,了解减数分裂过程;
(2)学习和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
(3)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对植物的进化、物种鉴定和分类等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实验材料:杨树雄花枝、或其它合适材料;用具:显微镜、测微尺、量角规(分规)、毫米尺、解剖用具、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三角烧瓶(附回流
装置)、量筒、恒温水浴、酒精灯、漏斗、皮头吸管、小滴瓶(30ml,棕色)、
烧杯、纱布、吸水纸、绘图纸、铅笔。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取材、压片、镜检、显微摄影、测量与计算、配对排列、绘图、组型分析。
(四)实验结果综述
在显微镜下对已经制备好的片子进行染色体观察计数,并绘制最好的分裂相
图。
剪下的染色体配对并按顺序排列,用文字简要说明着丝点位置、随体以及其
他有关形态问题。
(五)作业
完成染色体剪贴和组型分析的模式图
实验三:几种主要园林树种花的生物学特性及花粉形态的观察(验证性实验 2学时)(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掌握研究某树种开花习性和花的结构的方法,并掌握识别花粉形态的一
般知识。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实验材料:针叶树:杉木、松树(马尾松、黑松等)、柏木(侧柏、桧柏)、银杏等树种,阔叶树:杨树、柳树、榆树、白腊、麻栎、槭树、核桃等树种;用具:扩大镜、镊子、解剖针、解剖刀、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瓶、铅笔、绘图纸、记录本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几种主要树种花的生物学特性
通过校园(包括合肥市)内调查,观察某些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开放的花朵,按下表要求进行:
(2)几种主要树种花粉粒形态的观察
(3)花粉收集
(4)花粉形态观察醋酸酐分解法或碱处理法制片
(四)实验结果综述
了解和熟悉树木开花习性和花的结构,掌握不同树种的花粉形态。
(五)作业
(1)描绘杉木、柳杉、马尾松、柏木、泡桐、洋槐、紫荆等树种的花粉形态图。
(2)交一张混合花粉永久制片。
实验四:花粉的贮藏及生命力的测定(综合性实验 2学时)(一)实验目的
(1)掌握贮藏花粉及花粉生命力的测定的方法,并了解其原理;
(2)学会分析花粉发芽率高或低的原因。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实验材料:杉木、柳杉、马尾松、等树种的花粉;用具:修枝剪、刚药筛、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毛笔、指形管或小玻璃瓶、脱脂棉或纱布、标签、玻璃铅笔、显微镜、干燥器、大广口瓶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花粉的收集
(2)花粉的贮藏
(3)生命力的测定2,3,5—氯化三苯基四睉盐法或次甲基蓝法等染色法。
(四)实验结果综述
掌握了贮藏花粉及花粉生命力测定的方法
(五)作业
分析花粉发芽率高或低的原因。
实验五:园林植物单株选择(设计性实验 3学时)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园林植物单株选择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实验材料:三色堇、二月兰、百日草、地被菊等;用品:皮尺、量角器、游标卡尺。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踏查:对选区植物出现的变异现象进行普遍踏查;
(2)拟定选择标准;
(3)初选:根据株选的标准对选区的植株进行测量和登记,评选出优良单株;
(4)复选:在各组初选的基础上全班进行复选,选出特优者;
(5)遗传鉴定:无性系鉴定,种子后代鉴定。
(6)决选:经观测确定遗传稳定性,稳定遗传的即可投入生产。
(四)实验结果综述
园林植物的群体中经常存在一些变异类型。
在栽培条件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下,如果某些个体的性状表现与原始群体中大多数植株有明显差异,且可以稳定遗传,则这一性状为可遗传变异,对其进行选择有可能获得优新品种。
(五)作业
(1)针对所观察的植物制定选择评分标准;
(2)对所选择的植物进行观测记载;
(3)对选出的单株进行描述介绍。
实验六:园林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培养(设计性实验 3学时)(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意义;
(2)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实验材料:月季、兰花等植物的叶片、幼茎、花药、子房等;用品: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烘箱、培养室或培养箱、酸度计或精密pH试纸(pH5.4—7.0)、铝饭盒、镊子、接种针、手术刀、可调定量加液器、刻度吸管、三角瓶、锡箔纸、玻璃铅笔、橡皮筋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母液的配制
(2)培养基的配制
(3)灭菌
(4)接种
(5)培养、观察
(四)实验结果综述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对组织培养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初步达到能够独立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工作。
(五)作业
(1)培养基中的主要元素和附加成分有哪些生理作用和功能?
(2)组织培养中为什么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人工培养条件下离体的植物细胞或组织通过分裂、繁殖、分化,发育而长成完整再生植株的过程,可说明哪些理论问题?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实验操作和提交实验报告
成绩评定:以实验报告(占80%)为主要考核内容,以实验态度(占20%)为辅助考核指标。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自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指导书》
主要参考资料:
1. 陈天华, 徐进编.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2
2. 李雅轩, 赵昕. 遗传学综合实验. 科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