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pptx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pptx
) 耄耋(
) 肯綮( )
执拗( ) 摧残( )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初出茅庐】 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求同存异】 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
【蜚声中外】 指扬名中外,享誉全球。
【各抒己见】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直截了当】 (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第 4 页4共 4 页
③茅盾虽是厥功甚伟、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但他恪守学术民主,从不计较资 历、辈分、地位、声望,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20 世纪 30 年代,他尖锐地 批评阳翰笙的小说《地泉》犯了“脸谱主义”和“方程式”的诟病。50 年代,他与何 其芳、刘大杰就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过有理有据的热烈争论。他也坦 率承认,自己 30 年代创作的小说《三人行》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产物。在争论中, 他坚持以理服人,摒斥以势压人,双方相持不下时,则采取求同存异、允许保留 的态度。如在讨论小说《李自成》的通信中,针对姚雪垠对李自成的思想根源分
第 1 页1共 4 页
学海无涯 析,茅盾提出了不同看法,双方各抒己见,都无法说服对方。这个时候,茅盾停 止了争论,不再执拗,此事也未影响他和姚雪垠的深情厚谊与继续交往。
④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不仅尽心尽职地履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分内工作, 而且力所能及地关怀广大作家。20 世纪 60 年代,老诗人饶孟侃将自己一诗遭《诗 刊 》拒 登 且 未 得 到 回 应 的 事 告 知 茅 盾 。茅 盾 事 先 阅 过 此 诗 ,并 未 发 现 它 在 政 治 上 、 艺术上有何问题,因此感到《诗刊》的做法不妥,于是在百忙中特地给时任中国 作协党组书记的邵荃麟写了一封长信,请他查明《诗刊》退稿的理由,从而对作 者有个交代。“文革”期间,文艺家普遍遭受打击摧残,“四人帮”粉碎后,茅盾于 1979 年 2 月给中宣部的林默涵写信,建议向中组部反映抓紧为文艺家落实政策的 问 题 。林 将 此 信 转 给 了 时 任 中 共 中 央 秘 书 长 的 胡 耀 邦 。胡 耀 邦 很 重 视 茅 盾 的 意 见 , 立即于 4 月间召开了全国落实文艺家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
⑤对待人和事,茅盾严格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传统美德。20 世纪六七 十年代,鲁迅研究中曾一度出现“两个凡是”的偏向,即“凡是鲁迅骂过的人就一定 糟糕,凡是鲁迅赏识的就好到底”。1979 年,他在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访谈 中 ,特 别 强 调 要 匡 正 这 种 偏 向 。他 直 截 了 当 地 说 :“我 看 并 非 如 此 ,这 类 事 情 要 实 事求是。”这就是茅盾之为人。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四个方面:①提携奖掖文艺晚辈;②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③关怀广 大作家;④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传统美德。
第 3 页3共 4 页
第 2 页2共 4 页
学海无涯
3.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试简要分析。(3 分)[答题技法详见 P86
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完本文,你觉得茅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字音:奖掖( ) 孜孜矻矻( 弥留( ) 摒斥( )
学海无涯 2.[解析] 这是一个过渡句,其中前一分句上承前面一段,后一分句引出本段, 写茅盾为人民主,与人平等交流。 [答案]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叙议结合。第⑤段的首句既是中心句,也是议论句,后面加以记叙茅盾先 生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传统美德的往事,叙议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考点解读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07 月 08 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深情地回忆了茅盾先生为人的往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海无涯
2020 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
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深为文艺界 和广大读者称道。今年 7 月 4 日是茅盾诞辰 120 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 他为人的几件往事。
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20 世纪 30 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 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 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引 起广泛青睐。至 70 年代中期,已进入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眼疾(左眼已几乎失明, 右眼视力仅 0.3)的茅盾又孜孜矻矻,替姚雪垠审阅、点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 二卷书稿,并解答一些文艺、学术问题。深受教益的姚雪垠多次撰文,由衷地表 示,茅盾是他的“恩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批阅阮章兢等人的诗集、杜鹏程等人的 小说共 34 部,所作评语既翔实又切中肯綮,对他们很有启迪。1981 年 3 月,他 在弥留之际决定捐出 25 万元积蓄,作为今后长篇小说优秀新作的奖励基金。有人 统计过,茅盾一生点评过的中国作家多达 308 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文坛 新 人,所以他在文艺界一向享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考点——叙议结合的手法 【考点解读】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一般来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通过对人物、事件 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叙议结合,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联想,引起读者思想 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记叙文,在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还能起到承上启 下的过渡作用。 【技巧点拨】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 题。方式上,叙议结合的手法,灵活多变,有时先叙后议,有时先议后叙,有时则边叙边议。形 式 上 ,记 叙 文 中 的 议 论 ,有 时 在 开 头 ,有 时 在 结 尾 ,或 点 明 文 章 的 题 旨 ,或 突 出 文 章 的 中 心 思 想 , 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4.茅盾先生是一个关爱提携后辈、民主平等、德高望重、实事求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