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期末考● 单选 1.5分*30题=45分● 判断 1分*10题=10分● 简答题(5选4)5分*4题=20分● 计算题5分*2题=10分● 案例分析5分*3题15分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
在计算时,一般要选择某一固定年份为基期,以基期计算的报告期出口或进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则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这种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已经排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了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故称为国际贸易量。
贸易依存度(计算题):贸易依存度又称外贸依存度或对外贸易系数,即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是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口额在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净贸易条件。
◆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贸易比价,即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如果贸易条件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了;如果贸易条件等于100,说明贸易条件不变。
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因素包括出口数量、进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财政政策、伙伴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以及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
%100)本国的(出口额出口依存度=⨯GNPorGDP %100)(⨯GNPorGDP 本国的进口额进口依存度=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100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总额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口额对外贸易依存度=⨯%100)进口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m x P P N贸易值:贸易值也叫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国际贸易值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或进口额相加构成的这一时期的贸易总额。
对外贸易值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进口或出口商品的总值,也就是一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或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
它是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
国际贸易总额=(各国同期)出口额之和对外贸易总额=(一国同期)进口额 +出口额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二是自然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人口、劳动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4、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他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贸易理论,系统地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他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在利益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就应专门生产该商品并对外出口,反之,就该进口。
其主要内容主要有:1、分工源于人类要求互相交换的倾向2、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第一,分工能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专业化使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能不断提高;第二,分工能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避免了不同工作之间进行的转移,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第三,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操作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提高劳动效率。
3、国际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彼此交换,这样就比由各国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商品更为有利。
4、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斯密主张自由放任思想,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政府不干预国际贸易,这样才能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才能使国家的物质财富的产出达到最大。
5、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即绝对优势)是分工的基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以下前提:(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劳动这一要素投入;(3)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4)生产要素(劳动)供给是给定的,且要素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则完全不能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贸易平衡。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率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率的比较。
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其理论要点:1、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则是按成本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利益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会损失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并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他认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
其基本原则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2、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与斯密一样,李嘉图同样主张自由放任的贸易思想,认为只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政府不干预国际贸易,才能使商品在世界市场上自由竞争。
这样,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资源将被充分有效利用,双方国家将获得更多利益。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2)自由贸易;(3)劳动在国内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则完全缺乏流动性;(4)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是固定的;(5)没有运输费用;(6)不存在技术变化;(7)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8)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
故任一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称要素禀赋理论或要素比例说,简称赫-俄(H-0)理论。
是由伊利•赫克歇尔和伯利蒂•俄林提出的。
其主要内容是:(1)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2)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3)一国出口的产品是它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说(H-O-S理论):要素价格均等说是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提出的。
其理论关于贸易的出发点是要素价格不同,关于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要素价格均衡化。
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2)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3)各国商品价格不同,存在优势差异因此,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大量使用其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大量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
结果,将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第四章贸易保护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汉密尔顿的幼稚产业保护思想—保护关税论(了解)主要内容: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论主要是围绕制造业展开分析的,他认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强调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干预,实行贸易保护制度,严格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保护幼稚工业贸易理论(掌握)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是在批判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他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批判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二是提出保护贸易政策。
1.获得生产能力的发展比财富本身的增长更重要,认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2. 各国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同,认为古典学说忽视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4.保护贸易政策的对象和时间:幼稚工业需要保护;无强有力国外竞争者的工业不需保护;农业不需要保护;保护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期限为30年。
5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关税,一是主张采用差别税率;二是采用递增税率。
其理论1.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2.为经济比较落后国家指明一条切合实际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3.但其幼稚工业保护论在观点上存在一些缺陷超保护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本内容:一是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二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批判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凯恩斯认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他认为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民收入,扩大有效就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
为此,他在一国对外贸易上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提倡运用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以获得贸易顺差。
2.支持保护关税凯恩斯认为,保护关税制度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促使人们增加国内产品消费,进而增加就业;二是可以减轻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腾出一定的资金对贫困的债务国进行贷款;三是能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
3.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提出了乘数理论,即投资量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低增加。
比较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与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相同点:都主张政府应干预对外贸易,都属于保护贸易理论。
不同点:(1)保护贸易对象的不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保护对象是幼稚工业,即那些幼稚的,但有发展希望的产业。
而超保护贸易理论保护对象是:不仅要保护幼稚工业,还要保护国内先进成熟的工业,保护垄断行业的利益。
(2)保护时间的不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最高限期30年,受保护对象经过一段时期后能够成长起来。
而超保护贸易理论只是特定时期的政策。
(3)保护手段的不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是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和征收高关税。
而超保护贸易理论限制输入,奖励输出。
积极倡导、大规模的扩张本国商品的出口以最大限度占领国际市场。
(4)保护的目的不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是为保护国内幼稚产业为宗旨,而超保护贸易理论是为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
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解释(动因)1.规模经济说: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
规模经济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基础。
2.需求偏好相似说:由于产品之间存在这差异性和各国间存在有相似的消费偏好,使得各国间存在需求重叠,这部分重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贸易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如果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则需求偏好就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两国之间的贸易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两国之间的贸易可能性就越小。
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了解)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现今,基本要素的重要性日趋减弱,高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