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第二章
四、近景景别
五、特写景别
拍摄距离的两层含义
实际距离; 镜头焦距。
一、远景景别
概念:
从比
较远的距离(或短焦距镜头)拍摄的、包
含的空间范围比较大、包含的事物比较多、
以表现场面、规模、数量、气势和空间环 境为主的画面景别;
一、远景景别
作用:
(一)交代空间环境; (二)在影视作品中,往往有抒 情作用。
哈尔斯曼摄
观摩影片
《求求你表扬我》 导演:黄建新
正面角度
(5)拍摄多个事物,有并列展示、同等 评价的意味。
《莲童》
肖笛摄 00函授
《车展上的中国朴实男人》
《流浪歌手》
石杨摄 00函授
观摩片段
《霸王别姬》 导演:陈凯歌
侧面角度
(1)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
侧面角度
(2)利于交代动作的方向感;
•《山盟》
北京广播学院79摄影
袁正明摄
•《夕阳红》
北京广播学院97干专 穆晓光摄
《素质教育》
关露摄 01续本旁听
观摩片段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背面角度
(3)具有悬念效果;
背面角度
(4)具有“借实写意”的特点;
•《笛子独奏》
•《人间》
李森林摄
<纽约时代广场>
•《汗与水》
•《工地速写》
一、远景景别
注意:
(一)“远取其势,大处着眼”,把握大
的线条、形状、色块、轮廓;
(二)有意识地运用前景; 间长度。 (三)
影视摄影和编辑中,往往要保留一定的时
•《波光帆影》
邵大浪摄
•《夕照大地》
冷文浩摄
二、全景景别
概念:
(一)
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
全身;
(二)拍摄
其他事物,则指保留事物外部轮廓线的完 整,并且周围无过多空白。
《焦点》 柳楠摄
00函授
侧面角度
(3)利于交代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侧面角度
(4)利于展现事物的轮廓;
•《水乡渔歌》
沈汛摄
侧面角度
(5)利于展现人物、事物之间的交流。
《山曲》
李薇摄 00函授
•《麦当娜》
•《男人怎么了》
陈彭贵摄
《背后偷着乐》
徐晓林摄
•《街头枪杀越共》
斜侧面角度
(1)兼有正面、侧面角度的特点, 且灵活多变;
(一)
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 膝部以上(站姿)或腰部(坐姿)以上; (二)拍摄其他事物,则指包括事物的绝 大部分,而且其中有事物的主要部分。
三、中景景别
作用:
(一)利于展现动作、姿态和手势;
(二)利于展现情节交流;
(三)影视摄影中,用得最多、最普遍 的画面景别。
•《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郑国强摄
背面角度
(5)必须注意姿态和轮廓的提炼。
•《向天祈祷》
布列松摄
•《60年代的诞生》
•《春光乍泄》
第二节
拍摄高度
一、平角度拍摄 二、仰角度拍摄 三、俯角度拍摄 四、顶角度拍摄
平角度拍摄
客观、真实、自然,最接近人的
正常视觉效果;
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拍摄角度; 注意背景的简化; 注意地平线的处理。
景别是相对的概念; 远景、特写景别被称作“两极景
别”,又被称作“心理镜头”,具 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要谨慎运 用; 景别运用要“准”; 一般情况下,镜头景别要成组拍摄。
二、全景景别
作用:
(一)客观展现被摄体的全貌; (二)交代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交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具有定位作用,定轴线、定光
线、定基调;
•《白求恩大夫》
吴印咸摄
/chinese/wyx/index.htm
三、中景景别
概念:
第二章 拍摄角度
第一节 拍摄方向
第二节 拍摄高度
第三节 拍摄距离
角度的意义
角度不同,画面的造型结果不同;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现力;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侧重点;
角度可以体现出主客观镜头。
第一节
拍摄方向
一、正面角度 二、侧面角度 三、斜侧面角度 四、背面角度
正面角度
(1)展现事物本质特征最主要的角度;
(6)压缩前景景物;
(7)远距离拍摄,简化构图。
《水乡的孩子》
卢静摄 00函授
•《闽海印象》
黄加法摄
顶角度拍摄
(1)表现图案美;
•《静物》
叶大英摄
•《银鱼》
刘大可摄
顶角度拍摄
(2)形成被摄物体上下部分 大小悬殊比;
•《赛前》
马国力摄
顶角度拍摄
(3)化立体为平面,简化构图。
•/chinese/ccf/index.HTM
•《拢 粮》 王世龙摄
•《协力》刘学文摄
仰角度拍摄
(5)夸张前景景物(配景缩小法);
Hale Waihona Puke 角度拍摄(6)建立画面中上下部分的联系;
《瞻仰》 01电照 孙萌摄
•《重任》
张左摄
仰角度拍摄
(7)体现仰视视点效果,
与心理感受相结合。
观摩片段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导演:姜文
俯角度拍摄
俯角度拍摄
(1)拍摄大场面、全景, 交待事物间的方位关系;
•《模 特》
•《人像》
北京广播学院 崔霞摄
五、特写景别
概念:
(一)
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
肩部以上;
(二)拍摄其他事物,则是只包括事物的 局部。
五、特写景别
作用:
(一)
突出细节; (二)通过局部透视全部,通过表象揭示 本质; (三) 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有强制观看的意味; (四)影视编辑中,常常被用来插画面或 转场。
•《沐浴阳光中》
金乐锦摄
《Arizona Canyon》 郭艳民摄
《Arizona Canyon》 郭艳民摄
•《十月的螃蟹》
黄翔摄
俯角度拍摄
(2)表现纵深延伸线条;
•《宏伟的乐章》
姜立明摄
《宏伟的乐章》拍摄实例 姜立明摄
俯角度拍摄
(3)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4)简化背景;
(5)压缩跳跃动作的高度;
•《斗地主》
齐观山摄
•《斯特凡妮》
•《许 晴》
四、近景景别
概念:
(一)
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
胸部以上;
(二)拍摄其他事物,则是只包括事物的 主要部分。
四、近景景别
处理:
(一) “近取其神”:重在表现人的神态,要特 别注意人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处理; (二)“近取其质”:重在表现事物的色 彩、纹理、质地; (三) 相对于人的正常视觉效果,开始强行放大, 要特别精细。
斜侧面角度
(2)拍摄人像的经典角度;
•《斜侧面人像图例》
•《李默然》
曲敬基摄
斜侧面角度
(3)利于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
•《晚
晴》
斜侧面角度
(4)利于表现动势和动感。
•《上访者》李晓斌摄
斜侧面角度
(5)利于突出或弱化事物的局部。
背面角度
(1)含蓄,想象、联想空间较大;
背面角度
(2)给观众以较强的参与感和伴随感;
正面角度
(2)拍摄人,重在表现人的神态、 人体对称结构和人的正面动作;
•《丘吉尔》
2014-4-20
卡什摄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郑景康摄
正面角度
(3)适合表现安静、严肃、庄重的主题;
•《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正面角度
(4)利于形成画内画外直接的交流感;
•《奥玛依拉的痛苦》
•《爱因斯坦》
仰角度拍摄
(1)近距离拍摄高大物体;
《纽约时代广场的楼》 郭艳民摄
《贝弗利山庄的树》 郭艳民摄
《树》
张冬梅摄 00函授
仰角度拍摄
(2)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浩气长存》
张成军摄
•《黎明钟声》
江波摄
仰角度拍摄
(3)夸张跳跃动作的高度;
•《飞 燕》
仰角度拍摄
(4)简 化 背 景;
五、特写景别
处理:
(一) 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可滥用;(二) 要特别注意人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处理, 眼睛往往被称作人的“心灵的窗口”,手 往往被称作“人的第二张脸”; (三)注意捕捉拍摄现场富有内涵的情节、 细节。
•《人像》
梁达明摄
•《回
忆》
•《丽人》
汤辉摄
•《顽 童》
景别部分需要注意的问题
•《裂 变》
陈长芬摄
•《阴》
陈长芬摄
•《阳》
陈长芬摄
•《女 人》
陈长芬摄
•《男 人》
陈长芬摄
•《指 纹》
陈长芬摄
•《地球站》
陈长芬摄
•《日 月》
陈长芬摄
《永 恒》
***观摩作品
《改革开放20年》
《鸟的迁徙》 《鸟的迁徙》拍摄花絮
第三节
拍摄距离
一、远景景别
二、全景景别
三、中景景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