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项目
• [6] 姚毅; 贾晓渊; 钱其军等;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作用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8,25(5):578-582
介入合并全身化疗目的
• 对于进展期消化道肿瘤: 减小瘤体大小,降低肿瘤分期,延
缓肿瘤进展,增加手术切除率,减少全 身化疗的不良反应。
• 对于晚期肿瘤: 减小转移瘤体大小,缓解瘤体增大
• [3] 李东,吴萍山,赵宏.进展期胃癌术前介入化疗的疗效观察.肿瘤学杂志[J],2003,9(4):201-203
全身化疗
• Folfox方案,即奥沙利铂联合5 FU、CF,此方案在治疗消化道 肿瘤中已被证明是有效的[4]。
• [4] Becouarn Y,Agostini C,Trufflandier N, et al. Oxalip latin: available dada in non-colorectal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ies.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1,40 (3) : 265 - 272.
2. 缩小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防止术 中医源性扩散
3. 降低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化疗疗效
• Kobayashi等临床研究显示[2],局部5-FU,阿霉素和MMC动 脉灌注的化疗方案,可使诊断为进展期胃癌合并邻近脏器 (如胰、肝等) 及淋巴结转移或侵入,不能行手术切除的患 者生存时间延长。
• 国内学者[3]采用5-FU,MMC联和顺铂的方案对65例进展期 胃癌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得出结论:介入化疗有助于提 高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且并发症少。
➢合并亚叶酸钙(CF)0.4g静脉滴注、5-FU 2g 维持48小时静脉化疗
• 化疗后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复查血三系正常, 于5月20日出院。
• 6月18日患者再次 入住我院外科,
• 复查腹部CT:胃 小弯侧、后腹膜 淋巴结肿大,大 小约1×0.5cm, 与胰腺无明显粘 连。予以手术治 疗。
化疗前↑
• 当前新辅助化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受到医学 界关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介入合并全 身化疗研究目前鲜有报道。
• [1] 陈国玉. 进展期胃癌的新辅助化疗. 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 8 ) :476 - 478.
动脉介入化疗的优势
1. 可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强对 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介入合并全身化疗理论依据
• 5-FU的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持续 静脉推注效果明显优于间断给药[5]。
• 奥沙利铂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6], 采用介入化疗使癌灶局部达到高浓 度,可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5] Mata-analysis Group In Cancer.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continuous of fluorouracil compared with bolus adminstration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CLIN Oncol济效益
新辅助化疗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综合 性治疗的一部分,其疗效是明确的。 本项介入合并全身化疗的化疗方案, 临床疗效显著,未见术后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运用。
谢 谢
带来的并发症。
介入合并全身化疗方案
介入化疗: 5-氟尿嘧啶(5-FU)750mg/m2+奥沙利铂 (L-OHP)100mg/m2或丝裂霉素(MMC) 10mg/m2, 根据癌灶选择性动脉介入化
全身化疗 亚叶酸钙(CF)0.4g静脉滴注 5-FU:2g维持48小时静脉推注
临床应用案例:
• 患者,男性,76岁,因“反复上腹胀40 天”于2008年5月8日入院。
• 本方案在报道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了5-FU和奥沙利铂或MMC 的介入化疗
• [2] Kobayashi M, Kasakura Y, Fujii M, et al . Curative resection of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responding to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a case report [J ] . Gan To Kagaku Ryoho ,2001 ,28(4) :527-530.
• 胃镜示:进展期胃癌,病理:幽门管中 分化腺癌。腹部CT: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大小约2×1.5cm。
• 诊断:胃癌 中分化腺癌。
• CT所见后 腹膜肿大 淋巴结, 与胰腺难 以分离, 无手术指 征。
• 5月15日经患者同意行术前新辅助化疗
• 方案为:
➢5-氟尿嘧啶(5-FU)1000mg、丝裂霉素20mg 经胃十二指肠动脉介入化疗
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前 介入合并全身化疗方案探讨
项目负责人:钦丹萍 王小明
国内外项目开展现状及水平
•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疾病,病死率居高不 下。在我国胃癌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 人数的23.93%,每年死于此病者超过16 万人 [1] 。
•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早期检出率低,另一重要原 因是治疗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