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古诗

一年级古诗


悯农(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粒谷子。全国虽没有荒废的土地,可是这 些辛辛苦苦种田的农民还是要饿死。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 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 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 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朝 辞 白 帝 彩 云 间 ,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 。 •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 ,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
古朗月行 李 白
•小 时 不 识 月 , •呼 作 白 玉 盘 。 •又 疑 瑶 台 境 , •飞 在 青 云 端 。
赠汪伦 李 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登鹳鹊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悯农两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爱惜。
3、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5、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 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 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 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宁静而又充满生机,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 密和谐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
悯农(二)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正午时太阳当头曝晒,农民还在锄地,身上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谁 知道他们碗里的饭, 每一粒都是农夫辛辛苦苦得来的呢!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这样一个场 景:正午时候,太阳正热辣辣地照在大地,一位农民正在锄田,他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 身上的汗水还一滴一滴地落入禾苗下的土地中;后两句直接说每一粒食物都是农民辛苦劳 作得来的,教育人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 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 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 爱。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 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 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注释】: 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 像是抚摸着堤岸。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扶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 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 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 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 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咏柳 (唐)贺知章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凉州词 (唐)王翰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1、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3、斜:读音同峡。倾斜。
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风能吹开春天的花朵。风吹过了江面,吹起了千尺波浪,风 吹入竹林,吹得竹子纷纷倾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诗歌。诗人构思巧妙,笔触精练,全 诗不着一个“风”字,却将看不到、抓不着的风描写得栩栩如生。描写无形的风,诗人别出 心裁地从侧面借风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去写,从秋叶到春花,从吹起巨浪到吹倒竹子, 从侧面将风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使人耳目一新,读来感觉风宛在眼前。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塞下曲 卢 纶
•林 暗 草 惊 风 , •将 军 夜 引 弓 。 •平 明 寻 白 羽 , •没 在 石 棱 中 。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出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描述、歌唱某一事物。 2、项:脖子、头颈。 3、拨:划。
鹅,鹅,鹅,脖子弯弯地向着天欢歌。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 拔动着清清的水波。此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做,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 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白毛”、“红掌”,“绿水”、 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
一年级必背古诗
yí qù èr sān lǐ
1.一 去 二 三 里
yí qù èr sān lǐ
一 去 二 三 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tínɡ tái liù qī zuò
写字
录音
bā jiǔ shí zhī
图画
八 huā 九 十 枝花。
咏鹅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四野:野读音为雅。
5、苍苍:青色。
6、见:读音为现,露出。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 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 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 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静夜思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 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 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没有任何矫揉 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 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 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 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注释】: 鱼戏莲叶间。1、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 的变化以鱼儿的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 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想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 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贪图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