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四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知识过关检测

必修四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知识过关检测

必修四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过关检测(《廉蔺列传》《张衡传》《苏武传》)一、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同一句中可能有该词不同意义和用法,请一一指出)1.【而】。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②不如因而厚遇之()③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④夫秦强而赵弱()⑤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⑦单于视左右而惊()2.【何】。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③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3.【乎】。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嗟乎,义士!()4.【乃】。

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②恐汉袭之,乃曰()③见犯乃死,重负国()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⑤今君乃亡赵走燕。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⑦羝乳乃得归()5.【其】。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6.【且】。

①示赵弱且怯也。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7.【若】。

①若知我不降明。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8.【所】。

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及卫律所将降者()③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④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所以】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⑦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为】。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④子为父死,亡所恨()⑤皆为陛下所成就()⑥子卿尚复谁为乎?()⑦兄弟並为郎()⑧前长君为奉车()【以为】⑨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10.【焉】。

①上许焉。

()11.【也】。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③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12.【以】。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④以绝秦望()⑤以勇气闻于诸侯()⑥武字子卿,少以父任()⑦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⑧蹈其背以出血。

()⑨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⑩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为】⑪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13.【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③君因我降()④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⑤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⑥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⑦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⑧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14.【于】。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燕王欲结于君。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⑥为降虏于蛮夷()15.【与】。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相与】②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6.【则】。

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③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7.【者】。

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⑤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⑥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18.【之】。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衡常思图身之事()⑤何以知之?()⑥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⑦苏君……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1.则幸.得脱矣()2.而君幸.于赵王()3.大王亦幸.赦臣()4.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5.秦贪,负.()其强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9.固.()请10.以一璧之固逆.()强秦之欢11.召有司案.()图12.间.()至赵矣13.引.()赵使者蔺相如1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15.即患.秦兵之来()16.窃.计()亡赵走燕1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8.使()人遗.()赵王书.()19.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20.臣请完.璧归赵()21.拔.()石城22.欲与王为好.()23.怒发上.冲冠()24.左右欲刃.相如()25.相如前.进缶()26.卒廷.见相如()2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8.乃使从者衣.褐()29.舍.相如广成传舍()30.大王必欲急.臣()3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3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33.为赵王寿.()34.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35.不如因而厚遇.()之36.左右欲引.()相如去.()3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8.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39.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0.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41.虞常果引.张胜。

()42.宜皆降.之。

()43.惠等哭,舆.归营。

()44.单于壮.其节。

()4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46.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47.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48.副有罪,当相坐...。

()4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5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5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5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53.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5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55.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

()56.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57.子为父死亡所恨.。

()58.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59.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60.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61.因入京师,观太学..()62.遂通五经..。

()..,贯六艺6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6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5.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66.因以讽谏..。

()6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6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69.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7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71.公车特征..拜郎中()72.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73.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7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75.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76.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7.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78.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79.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80.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81.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8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三、重点句子翻译(含文言句式)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求人可使报秦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6.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12.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13.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4.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15.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16.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17.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18.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9.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0.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2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2.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23.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24.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25.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6.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9.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0.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