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答案3.D4.A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纳马夸兰位于非洲南部(图a),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是世界25个最具生态价值的地方之一。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生长有近3 000种植物,绝大多数从未在其他地方发现。其中有1 000多种多肉植物(图b),这种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旱季依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近年,多肉植物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大量引进。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北京大学
5
吉林大学
6
北京师范大学
6
中山大学
7
北京林业大学
7
长安大学
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8
合肥工业大学
9
河南大学
9
兰州大学
10
中山大学
10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通过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图了解不同植被的地区分布。(区域认知)
素养应用
1.阅读材料,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下图为拍摄于2019年4月的山东济南市机动车道一侧景观照片。机动车道一侧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路边树木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里侧树木枝繁叶茂。(附:2019年2月该市月均温最高值低于多年平均值3℃,月均温最低值低于多年平均值1℃)。
(1)推测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
(2)可能加剧多肉植物原产地的荒漠化;原产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由于国内广泛种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现象,破坏原生态环境;进口过程中可能造成病虫害在我国的传播。
课后质量评估
A级·过基础
山东多杨树、柳树等落叶阔叶树,福建多樟树、榕树等常绿阔叶树。据此完成1~2题。
1.山东境内的杨树、柳树之所以落叶,主要是因为冬半年()
温带落叶
阔叶林
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亚寒带针
叶林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
半湿润、
半干旱
地区
热带草原
干旱季节较长,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旱生乔木、灌木
温带草原
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荒漠
干旱
地区
2.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山地丘陵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岸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交通道路两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等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素养应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3.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和识别。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1.你能说出针叶树和阔叶树叶片形态的主要区别吗?
提示针叶树的叶形为针状,针叶表面附有油脂层,能防止水分蒸发;阔叶树叶形扁平,有各种形状,叶表面有角质层或蜡质层。
2.骆驼刺生长在沙漠地区。它的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任务清单一 主要植被及其分布
情境探究
[情境]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素养凝练
1.识别不同森林植被树叶的类型
2.世界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植被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其中森林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3.我国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可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如下图。
[探究]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常绿针叶的松柏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而常绿针叶的松柏会遮挡阳光。再者,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最适宜温带落叶阔叶树生长。
(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
(2)说明我国从外国大量进口多肉植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角度结合多肉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纳马夸兰南部地区具体分析。读图a可知,图中沿岸地区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受沿岸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利于植物吸收水分;沿岸地区降水少,旱季较长,抑制其他物种的生长。从自身条件看,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利于储水,以维持旱季的生长;有短暂雨季,多肉植物在雨季吸收水分,区域内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差异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的生长。第(2)题,我国从外国大量进口多肉植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要从对原产地及我国的影响分别分析。
A.③②①B.③①②
C.②①③D.②③①
解析第3题,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D对。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A、B、C错。第4题,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树是灌木,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A对。
(2)造成图示行道树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1)落叶阔叶林。
(2)该非机动车道两侧树种耐寒程度不同。
任务清单二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情境探究
[情境]在祁连山地区,有一部分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探究]“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
第五章
1.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2.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森林、草原、荒漠又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植被,组成和特点不同,通常可根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加以识别。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及名校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大学专业排名
相关专业
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
排名
相关专业
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
排名
生物地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土壤地理学
西北大学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兰州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3
西北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成都理工大学
5
答案1.C2.B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D.武夷山区
4.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1.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2.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其受控于()
A.降水量分布B.地下水分布
C.地势的高低D.气温的分布
解析第1题,40°N位于温带地区,该地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C对。热带雨林属于热带地区植被,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针叶林属于亚寒带植被,A、B、D错。第2题,森林耗水量大,该地植被有稀疏干枯的森林,说明降水少,水资源不足。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可能是河流沿岸等地下水充足地区形成了森林区,主要是其受控于地下水分布,B对。
提示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树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素养凝练
1.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森林的上层,喜阴植物多分布于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其对当地的长期风向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