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
中国第二大高原
北抵蒙古,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及甘肃省的北部。海拔1,000~1,500公尺,地势起伏较缓,微向北部倾斜。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地势较高,呼伦贝尔、乌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势较低,蒙古语称为「塔拉」。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是中国的重要畜牧业基地;西部气候干燥,为乾草原、荒漠草原与荒漠。向西沙漠面积增加,戈壁广布。
编辑本段高原范围
内蒙古高原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接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东西长约二千多公里,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其地势起伏微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构成,阴山横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
编辑本段高原地貌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锡林郭勒草原实景
等断陷平原和盆地。在阴山以北,地表坦荡开阔,低缓山岭之间,分布有宽浅的洼地或盆地,当地称为“塔拉”。这样的地貌,为内蒙古辽阔草原的形成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边缘地带最高。这种地形对高原上的干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压,自然无雨;夏季高原转热,成为低压区,吸引南风吹上,阻于边缘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为雨影区。除边缘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边境的黄河。河川对高原的切割不显著,给风力吹飏提供了条件,这里一般风速每秒可达9米,飞沙走石不仅在岩石地面挖出沟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坏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戈壁”;在流沙积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显著地貌特色。内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质历史时期里,地壳不断地抬升形成的。在
中文名称:
内蒙古高原
所属地区:
内蒙古
地理位置:
大兴安岭以西,阴山及北山以北
面积:
34万平方公里
海拔高度:
1000米
矿产资源:
煤、铁、铌、稀土矿
中药材:
甘草、黄芪、黄芩、赤芍、麻黄
畜牧业:
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
地理位置
高原概况
地理特征
高原气候
高原范围
高原地貌
高原资源
高原简介
战国时代的游牧民族
概况
林胡和楼烦
林胡和楼烦
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包括赤狄、白狄等。赤狄分布于晋北和内蒙古中南部。有学者认为楼烦族属赤狄,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崞县窑子墓葬可能属于春秋晚期楼烦人的遗存,毛庆沟墓地的一部分墓主人可能也与楼烦有关,时代相当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林胡、楼烦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晋、燕等国相邻,主要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活动。从考古遗存分析,林胡和楼烦人都属于游牧民族。
狭义的内蒙古高原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高原。它深处内陆,气候干燥,草原、沙漠、戈壁广布。防风固沙、保护草原、改良草场、合理放牧是本区资源合理利用与自然环境改造的主要任务。
编辑本段高原简介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地面坦荡,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草原辽阔,为中国重要牧区。西部沙漠分布广。
编辑本段高原气候
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河北省和东北西部的广大地区。又称北部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东西长约2000千米,南北宽约500千米,面积1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二大高原。海拔多在1000~1300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斜,起伏和缓,切割轻微,阴山横贯中部。南部为狭长的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和东部为呼伦贝尔、乌珠穆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高原;西部为阿拉善高原。高原上多宽浅盆地,有呼伦、以林、居延等盆地。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燥度自东向西由1.2~1.5渐增至4.0。植被土壤状况东部为草甸草原暗栗钙土地带
编辑本段战国时代的游牧民族
概况
游牧民族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内蒙古高原就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荤粥”、“猃狁”、“戎”、“狄”等族称。这些称谓有的是泛指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有的是特指其中的某一部分。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内蒙古地区分布着的一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
内蒙古高原沙漠景象
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文献及考古资料证明,另有一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
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考古学者多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有可能是这部分东胡人的物质文化遗存。从该文化分布地域看,东胡人地域的南界最初大致达到河北滦河及辽宁大凌河流域。近年有人提出赤峰林西县“井沟子类型”考古学文化族属东胡更为贴切。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东胡人居住在燕国的北部,与燕有和战关系。燕昭王在位时(前311~前279),东胡强大起来,给燕国造成很大压力,迫使燕国送将军秦开作为人质,换取和平。后来东胡为燕所败,主要在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活动。东胡与其西南部的赵国也发生过战争。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二十六年),东胡被赵攻破,失去一部分土地。前244年,东胡再次被赵将李牧攻破。东胡与燕、赵诸国的和平与战争,是游牧和农业两种文化间的交融和碰撞,在不同文化的交往和冲突中,双方开始互相加深了了解和认识。
美丽的呼伦贝尔盆地
上升的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和缓的拗曲,形成平缓的丘陵和宽浅的盆地;另一方面东部和南部微微翘起,翘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为山地。嵌镶在高原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宽浅的大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和居延盆地等,从盆地边缘到中心,几百公里的路程,高差仅二三百米,在地形类型上属堆积—剥蚀高平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高原西部气候干燥,大部分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较稀疏,草场也较零散,有不少草滩分布在沙丘间的湖盆之中。由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增多,牧草也长得越来越好。气候比较湿润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别肥美,这里出产的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等良种牲畜驰名国内外。
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战国中期,中原诸侯国不断向北蚕食北方各族土地,林胡与楼烦的地域也随之向北移动。燕文侯在位时期(前361~前332),林胡、楼烦在燕国的西北,活动地区包括今呼和浩特平原和乌兰察布南部丘陵地带。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8年在位),赵国强盛起来,向北击破林胡、楼烦,迫使其从呼和浩特平原向西边的鄂尔多斯高原迁徙,林胡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区活动。有考古学者认为,杭锦旗境内阿鲁柴登和准格尔旗西沟畔的青铜器墓是属于林胡人的(有的认为属匈奴)。公元前297年(赵惠文王二年),已经传位于子的武灵王乘巡查新占土地之机,在西河(汉代西河郡地,主要指今内蒙古黄河西岸的鄂尔多斯地区)降服了楼烦王。赵孝成王时(前265~前244年在位),赵国破降林胡,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林胡和楼烦一度归属了赵国。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东胡
东胡这一族名是族他称,文献记载说“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是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对活动在匈奴(胡)东面的(今内蒙古东部及东北西部地区)许多族属、语言和习俗等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统称。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表明,一部分东胡人活动在呼伦湖以东的呼伦贝尔高原。据《魏书·序纪》记载,东胡系部族鲜卑拓跋部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在大鲜卑山一带以畜牧、射猎为业。20世纪80年代,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发现了拓跋鲜卑先祖石室——嘎仙洞。经初步发掘,出土了陶片、骨镞和打制石器,证明一部分东胡人很早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带。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为生的理想场所。这部分东胡人曾经拥有36个部落,99个氏族,控地广阔,威振北方。这部分东胡人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可以概括为渔猎文化。
东胡
匈奴
南缘地带华夏族
概况
燕国经略
赵国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