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摘抄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摘抄

《我这样教数学》目录技能训练课《角的度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多位数减法练习课----千金难买回头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会用计算器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学是符号的乐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切皆有可能——“游戏公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请把题目认真读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什么是一节好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以“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能训练课《角的度量》1、“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2、“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3、“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4、“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5、“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6、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

7、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词语反而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老师附加的认知负荷挤占和压缩了学生生成的认知负荷,所以说我们原来的教法阻碍了学生自由的呼吸。

8、小学阶段的度,重心在理解和具体感受单位的实际意义。

9、小学阶段的度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

多位数减法练习课----千金难买回头看1、练习课的价值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什么?在一定题量的基础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看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3、如果下课后,有学生主动地继续做多位数减法题目,把枯燥的数字玩的十分起劲,那么这样的学生在爱数学的情感上和做数学的意识上与“数学家”就没有多大的差异了。

4、老是说在3分钟内看谁写得多,其实就是想看大家是不是动脑子。

5、回头看看是太有价值了。

不能只是埋头赶路,而是回头看看,抬头想想。

6、我想起一句名言:“思考着是美丽的。

”只要你动脑子想,你就是美丽的。

7、他表达的真棒,用上了“并且”、“那么”这样很有逻辑的语言。

8、我们再次证明,我们做事要回头看一看,要不然就得不到新的发现了。

9、语文教学更多的是给了学生想象感悟和表达自我的时空,而数学教学更多的是抽象趋同和重复操作。

语文练习往往是开放的、新鲜的;数学的练习常常是封闭的、熟悉的,可以依样画葫芦的。

数学练习中机械重复的题目、数学练习“熟能生巧”的价值追求,是不是学生怕数学、不愿意学数学的重要原因呢?10、我想数学教学中的练习不应侧重在“熟能生巧”,而应更多地追求“急中生智”。

让学生在情境中急于解决问题,迫切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催生智慧,激发出爱数学的情感。

能够艺术的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是我们教师应该磨炼的功夫。

11、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引导儿童数学学习的第一要务,优秀教师会在学习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创设乐于学习的情景。

12、教师不动声色,耐心等待着同学们的发现。

等待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我觉悟的过程。

13、学生学会了“在比较重发现”,他们的思考在问题的发现中不断深入。

课堂上学生呈现出自主研究问题、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状态,这源于老师不断的挑战、诱导、激励。

14、好的数学课,学生会带着问题走进来,还会带着问题走出去。

15、小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和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及时获得矫正性的信息。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正是优秀教师在计算数学中取得成功的秘诀。

我会用计算器吗?1、根据“以学论教”的观点,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而应当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上出一节有意义、有效率的课,让学生出教室的时候和进教室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2、需要教的是存储数据和提取数据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解决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4、“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关键是看你是不是用心来用它。

5、这节课,我们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同学们得回答总是“会”,从后往前看,其实都不能算完全的“会”;但从前往后看,确实都是“会了”,不过“会”的水平越来越高了,真是应了那四个字——(板书:学无止境)6、我不是问“你会用计算器吗”,而是以不断地追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来贯穿全课,体现了学习是学生的自主构建的理性认识和培养学生反思智慧的高度自觉,应然的课堂和实然的课堂很好地达到了一致。

7、“计算器算的也会错?”分析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使用计算器的过程。

8、整节课从看清数据、准确输入,到灵活选择算法,再到借助计算器解决计算器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进而超越计算器,在这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学生的差错资源。

9、成功对话的首要天剑是倾听学生。

如果倾听之后只有附和与赞赏,那么这样的对话便失去了教育最初的意义。

最好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

10、学生对计算器从单纯的喜欢、依赖,到认识到计算器不过是一种计算的工具,和口算、笔算、估算等一样各有优势与局限,从而学会灵活地选择算法,是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人为工具所累。

11、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才华”运用自如,而这需要“用心”——用心设计每节课,用心思考每个问题,用心做好教育。

数学是符号的乐园1、数学的发展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意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纯数学的研究。

2、这节课下来,我想他们感受到的是学无止境,是不会再“自以为知之甚多”了。

让学生对自己的无知有所认识,就是教学的成功,我们的教学就该追求“无知”。

3、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4、里面的小括号就好像我们里面穿的衬衣,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笔挺的西装。

你看到过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套件衬衣的吗?5、在那么多的同学发现算式由不足的时候,他从中看到了有点。

外面的评价要先发现同学的有点,然后再指出不足。

6、看来这样一个式子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先算什么,运算顺序也完全对,结果也正确。

他注意到了等于号是表示算出来的结果,但是忘了等于号还表示上下两个式子完全相等。

有一位数学家说过:“用两条相等并且平行的线来表示相等关系再准确不过的了。

”7、导而弗牵,开而弗导。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

心心相印,相得益彰当时理想境界。

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方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8、“中括号”这节课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个数学符号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都是有其缘由、必然性和合理性。

让学生经历约束运算顺序的“符号”产生过程:符号化。

9、符号化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让学生经历或了解“数学符号”产生的过程,甚至自己“创造”符号。

其二,符号化是代数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小学阶段,符号化的第一层含义是学生可以接受并能自己“再创造”的。

10、在这里还想提及一个问题就是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数学确实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尤其是算术,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数学迅速地,而且大幅度地超过了实际的需要,那些计算师、测绘员何以如此迷恋于他们所熟悉的数字与图形,如此热衷于拿它们做游戏,揭发它们的秘密,探索它们的奥秘,这确实令人费解。

”(弗雷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揭示纯粹数学的奥秘不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原动力吗?为什么一定要去编造一个所谓的“现实问题”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情景就是做好的情境。

11、时常问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数学底蕴:数学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数学美吗?美在哪里?小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12、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学生”呢?可以从他新学会的知识、他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态度,以及他遵守课堂规则(纪律)的情况等方面去激励。

在这几个维度下还要仔细地分析,例如,如果不仔细地分析“态度”的维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13、教师的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生成应该是预设的升华或归宿。

教师十分重视从学生的作业中选取资源作为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的资源。

对学生资源,华老师一是做到了耐心倾听;而是做到了精心选择,选择典型的;三是做到了对学生资源的概括和提升;四是做到了对学生作业的尊重和欣赏。

因此,师生在课堂上多边交往中的生成就很有效。

一切皆有可能——“游戏公平”1、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

2、统计规律的教育意义是看问题不可绝对化。

习惯于从统计规律看问题的人心思思想上不会偏执一端。

他既认识到一种事物从总的方面看有其一定的规律,也承认存在例外的个案,二者看似矛盾,其实并行不悖,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果世界上的一切都被铁板钉钉的规律所支配,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得何等的单调乏味。

3、晚近以来,许多概率教学设计,都在课堂上让学生“丢硬币”、“摸球”,用试验方法估计那些“等可能性发生的事件”的概率,这是败笔。

等可能性事件的发生概率,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的,并不依赖于实验。

我们需要的是,展示像“丢啤酒瓶盖”这样的“非等可能性”的随机事件。

引导学生用频率近似地表达概率。

数学课,要重视数学本质的揭示。

其他活动都应该围绕数学本质进行。

4、不到20分钟,华老师引导学生们经历了以下过程: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亲自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最后进行理性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联系起来。

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实验结果和通过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直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