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刻蚀.
刻蚀要求:
在0.15微米技术中,刻蚀多晶硅对栅氧化硅的选 择比大于 150:1,以防止栅氧化层穿通。
2. 单晶硅的刻蚀
工艺目的:主要形成IC的STI槽和垂直电容槽 工艺方法: 刻蚀气体: SF6 +Ar 刻蚀系统:平行板式ICP-RIE系统 工作压力:小于10mTorr 刻蚀机理:
刻蚀示意图
刻蚀分为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
湿法刻蚀
把硅片放在化学腐蚀液里,有选择地去除表面层 材料的过程。
干法刻蚀
把硅片放在气体等离子体中,有选择地去除表面
层材料的过程。
各向同性刻蚀:侧向与纵向腐蚀速度相同 各向异性刻蚀:侧向腐蚀速度远远小于纵向腐蚀 速度,侧向几乎不被腐蚀。
(a)各向同性刻蚀剖面
些刻蚀参数在工艺中非常重要。
刻蚀参数
刻蚀现象
1. 刻蚀速率 2. 刻蚀偏差 3. 选择比 4. 均匀性
6. 残留物 7. 聚合物 8. 等离子体诱导损伤 9. 颗粒沾污和缺陷
5. 刻蚀剖面
1. 刻蚀速率
刻蚀速率是指刻蚀过程中去除表面层材料的速度。
刻蚀速率=△d/t
△d-去掉薄层材料的厚度(单位:A/min 或nm/min) t-刻蚀时间(单位:min)
刻蚀机理: 在RF作用下工艺气体分解电离:
CHF3 +Ar+He +3e→ CF3 + + CF3 + HF + F +
Ar++He+
CF3是刻蚀SiO2的主要活性基,与SiO2发生化学反
应:
4CF3+ 3SiO2 → 3SiF4 ↑+ 2CO2 ↑+ 2CO↑
刻蚀机理(续): 物理和化学混合刻蚀,物理刻蚀:Ar+、CF3+,
硅的干法刻蚀
工艺目的:在CMOS工艺中,形成MOS栅电极,是
特征尺寸刻蚀。
1. 多晶硅的刻蚀
工艺方法:
刻蚀气体:Cl2 +Ar
刻蚀系统:平行板式RIE或ICP-RIE系统
工作压力:小于0.1Torr,0.25微米以下≤10mTorr
刻蚀机理:
气体分解电离: Cl2 +Ar +2e→ Cl+ + Cl+Ar+ Cl活性基与Si化学反应: 4Cl + Si→ SiCl4 ↑ 物理和化学混合刻蚀 为什么不用SF6等F基气体? Cl基气体刻蚀多晶硅对下层的栅氧化层有较高的 选择比
BCl3用于铝表面的Al2O3的刻蚀
CHF3用于刻蚀铝上层的抗反射膜(TiN)和铝
下层的Ti
金属铝的刻蚀步骤多,工艺复杂
6.5 湿法刻蚀
湿法去胶
1. 丙酮浸泡或超声浸泡
2. H2SO4:H2O2 =1:1,120℃
(用于硅片沉积金属前的去胶)
3. 发烟硝酸侵泡(用于刻蚀完金属铝的去胶)
漂洗硅片
聚合物(Polymer)的形成
8. 等离子体诱导损伤
等离子体诱导损伤有两种情况:
1)等离子体在MOS晶体管栅电极产生陷阱电荷引 起薄栅氧化硅的击穿。 2)带能量的离子对暴露的栅氧化层或双极结表面 上的氧化层进行轰击,使器件性能退化。
9. 颗粒沾污和缺陷
颗粒沾污和缺陷由等离子体产生,是刻蚀中经常 遇到的问题,应尽量减少。
5. 终点检测
终点检测的常用方法:光发射谱法
光发射谱法终点检测机理:
在等离子体刻蚀中,反应基团与被刻蚀材料反应的
同时,基团被激发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利用带波
长过滤器的探测器,探测等离子体中的反应基团发 光强度的变化来检测刻蚀过程是否结束。
6.4 干法刻蚀的应用
刻蚀材料的种类:介质、硅和金属三类 ULSI对刻蚀的挑战
化学刻蚀:CF3
H的作用:以HF的形式除去一些腐蚀Si的活性基
(F原子)提高对下层Si的选择比
He的作用:做为稀释剂改善刻蚀均匀性
2. 氮化硅的刻蚀
工艺目的: 在CMOS工艺中,通常为了形成MOS
器件的有源区和钝化窗口
工艺方法:
刻蚀气体:CF4+O2+N2
刻蚀系统:同氧化硅的刻蚀 工作压力:同氧化硅的刻蚀
3. 最小的光刻胶脱落或粘附问题
4. 好的片内、片间、批间的刻蚀均匀性
5. 化学品使用费用低
干法刻蚀的缺点(与湿法刻蚀比)
1. 对下层材料的刻蚀选择比较差 2. 等离子体诱导损伤
3. 设备昂贵
6.2 刻蚀参数及现象
在刻蚀工艺中,刻蚀参数用来描述刻蚀效果的 好坏,决定光刻胶图形向硅片转移的质量。这
指被刻蚀图形
的侧壁形状
6. 残留物
刻蚀残留物是刻蚀以后留在硅片表面不想要的材 料 ,湿法去胶时能去除残留物。
7. 聚合物
聚合物是由光刻胶或刻蚀气体中的碳和其它物质
组成的化合物。
聚合物的优点:在刻蚀图形侧壁上形成抗腐蚀膜, 阻挡侧壁的腐蚀提高各向异性,获得良好的腐蚀 剖面。
聚合物的缺点:在反应室的任何地方都有聚合物, 影响纵向的刻蚀速率,增加反应室的清洗工作。
6.3 干法刻蚀原理
1. 刻蚀过程
1)刻蚀气体进入反应腔(以CF4为例)
2)RF电场使反应气体分解电离,产生等离子体
3)等离子体包括高能电子、离子、原子、自由基等
(CF4+3e→ CF3 + + CF2++ + CF3 + F)
4)反应正离子轰击样品表面-各向异性刻蚀(物理
刻蚀)
1. 刻蚀过程
5)反应正离子吸附表面 6)反应元素(自由基和反应原子)和表面膜的表 面反应-各向同性刻蚀(化学刻蚀) 7)副产物解吸附 8)副产物去除
(a)0时刻
(b)t1时刻
SiO2对下层Si的选择比 SiO2对下层Si的选择比 =(△dsio2/t1)÷(△dsi/(t3-t2))
(c)t2时刻
(d)t3时刻
4. 均匀性
刻蚀均匀性是指刻蚀速率在整个硅片或整批硅片
上的一致性情况。非均匀性刻蚀会产生额外的过
刻蚀。
5. 刻蚀剖面
刻蚀剖面是
第六章: 刻 蚀
6.1 引 言
刻蚀的概念:
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有选择地去除硅片表面层
材料的过程称为刻蚀。
刻蚀的工艺目的:
把光刻胶图形精确地转移到硅片上,最后达到复 制掩膜版图形的目的。
刻蚀是在硅片上复制图形的最后图形转移工艺,
是集成电路制造的重要工艺之一。
刻蚀主要分三种:金属刻蚀、介质刻蚀、硅刻蚀
HF:H2O =50:1漂SiO2
煮去LOCOS的Si3N4
浓磷酸 180 ℃
本章作业
1. 什么是刻蚀?(即回答刻蚀的概念),刻 蚀的工艺目的是什么? 2. 列举5个刻蚀参数 3. 描述反应离子刻蚀(即回答反应离子刻蚀 机理)
③等离子体中的反应正离子在自偏置电场中加速得 到能量轰击样片表面,这种离子轰击不仅对样片 表面有一定的溅射作用形成物理刻蚀,而且提高 了表面层自由基和反应原子或原子团的化学活性,
加速与样片的化学反应。
④由于离子轰击的方向性,遭受离子轰击的底面比
未遭受离子轰击的侧面的刻蚀要快得多,达到了
很好的各向异性。
刻蚀机理:
在RF作用下工艺气体分解电离:
CF4 +O2+N2 +3e→ CF3 + + CF3 + F +O++N+
F是主要活性基与Si3N4发生化学反应: 12F+ Si3N4 → 3SiF4 ↑+ 2N2↑ 物理和化学混合刻蚀,物理刻蚀:CF3+,化学刻 蚀:F O2/N2的作用:稀释F基的浓度降低对下层SiO2的刻 蚀速率
三极平行板RIE反应器
ICP-RIE 刻蚀机 ICP部分
传片腔
高密度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刻蚀的特点:
1)高刻蚀速率
等离子体中反应基密度大增加了刻蚀速率
2)高方向性
系统中引入磁场使反应离子具有高方向性,可获
得高深宽比的槽;
3)小轰击损伤
系统的自偏压低,反应离子的能量低,因而减小
对Si片表面的轰击损伤。
介质的干法刻蚀
工艺目的:刻蚀氧化硅通常是为了制作接触孔和 通孔
工艺方法: 刻蚀气体:(CF4+H2+Ar+He)或(CHF3 +Ar +He)
1. 氧化硅的刻蚀
刻蚀系统:平行板式或桶式RIE系统,0.25微米以 下采用ICP-RIE系统
工作压力:≤0.1Torr,0.25微米以下≤10mTorr
1. 刻蚀过程
干法刻蚀过程示意图
刻蚀作用
2. 等离子体的电势分布
①当刻蚀机电极加上射频功率后,反应气体电离形成辉光 放电的等离子体;
(射频电压:交流有效值几百伏、射频频率13.56MHz)
②在正负半周的射频电压作用下,快速运动的电子离开等 离子体轰击上下电极,使接电源的电极产生一个相对地为 负的自偏置直流电压;
(b)各向异性刻蚀剖面
湿法刻蚀是各向同性刻蚀,用化学方法,不能实 现图形的精确转移,适用于特征尺寸≥3μm的情况
干法刻蚀是各向异性刻蚀,用物理和化学方法,
能实现图形的精确转移,是集成电路刻蚀工艺的
主流技术。
干法刻蚀的优点(与湿法刻蚀比)
1. 刻蚀剖面各向异性,非常好的侧壁剖面控制 2. 好的CD控制
反应器
平行板RIE反应器
刻蚀机理
反应离子刻蚀属于物理和化学混合刻蚀,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