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3、边读边画出文中一些精辟的语句;概括出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从而快速把握文章;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

情感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重点难点1、积累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结合闻一多先生伟大人格,从而进行个人的感知领悟。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一:1、导入新课:教师上课不作任何提示就播放《七子之歌》,听完后教师提问:这首歌在那一年唱的最响?这首歌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2、板书课题:3、介绍作者:臧克家:当代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4、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5、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活动设计二: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①生字:地壳无暇赫然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校补澎湃沥尽群蚁排衙迥乎不同②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不窥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兀兀穷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蚁排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教师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②、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师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③、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教师明确: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教师明确: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教师明确: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讲解以自由组合形式探究质疑:(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教师明确: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唐诗杂论》严谨刻苦学者方面《楚辞校补》孜孜不倦(做说) 《古典新义》日夜不懈(3)、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教师明确: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5)、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讲解以自由组合形式探究质疑:(1)、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起稿政治传单勇敢坚定革命家方面群众大会演讲高大无畏(说做) 参加示威游行不怕牺牲(2)、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上是怎样做的?6、回味欣赏(1)、全班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2)、全班齐唱《七子之歌》(3)、请选择你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_____,因为它具有____美,体现在______ 的句式说话。

教师示范:我欣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体现在比喻的运用和钻探一词的选择上。

7、用一句名言赞美闻一多的品质和精神:例:鲁讯横眉冷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沫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活动设计三:1、拓展延伸2、布置作业:3、闻一多诗歌朗诵比赛第二课时活动设计一: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教师明确: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活动设计二: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2、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 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教师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活动设计三:1、内容总结:教师明确: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2、作业布置: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