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姓名:杨兰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世界史指导教师:赵士国20030401中文摘要r663942本文拟从德国教育改革入手,揭示出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闻的关系。
文章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德国统一之前的教育改革。
16世纪开始的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是德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直接引发了德国的现代化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洪堡的改革从基础教育人手,涵盖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了具有德意志特点的教育体制。
1815之后,德国的教育现代化道路遇到了挫折,但依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德国统一之后的教育改革。
这一阶段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系,德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德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德国教育改革的最主要经验是政府的作用、社会力量办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注重大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早期现代化良性互动Abstract,111ispaperintendstobeginwith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andtoreve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ducationalreforrtlofGermanyandtheearlymodernization,whicharetobediscussedinthefollowingthreeparts.1hefirstpartmainlyconcentratesontheeducationalreformbeforetheremfificationofGermany.negradualseparationofeducationfromreligionwhichbeganinthe16thcenturyiStIlebasisofGerman’Smodernizationofeducation.The1807”theTreatyofTil8it,'direcdvstartedoffthemodem.izationreforminGermany,oneimportantpartofwhichWasHumbold’Sed—ucationalreform.Thi8educationalreformstartedwithelementaryeduca—bo山intermediateandhishereducation,andestablishedalltion,coverededucationalsystemwithtypicalGermancharacteristics.After1815,despitemanyfrustrations,extraordinaryachievementsweremadeinGermanyontheroadtothemodeiafizationofeducatiOn.11lesecondpartmainlyanalysestheeducationalreformafterthereuni・ficationofGermany.Brilliantachievementsweremadeinthereformofele-intermediateeducationatthisstage,especiallyinthefieldsofmentaryandintermediatevocationaleducationandhishereducation.Duringthisperiod,theeducationwascloselyrelatedtothemodernizationdrive.,111edevelop—mentofeducationwasconducivetotherapidgrowthoftheeconomicstrengthandcomprehensivenationalpower.吼ethirdpartmainlydiscussesthesuccessfulexperiencein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themortimportantouesofwhicharetheroleofgovernment,thesocialforcesnmningschools,deepconcernsaboutthestudyofnaturalscienceandgreatattentionstotheguidingroleofuniversi.tiesiSthecourseofmodernization.KeyWord:theeducationalreformtheearlymodemizafionpositivemutual—cooperationH引言课题的理论和现实意见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早期现代化进程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
历史上的德国曾长期四分五裂,落后保守,虽然直到19世纪才迅速崛起,但在短短几。
卜年里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工业革命,较快地赶上了英法等国,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
德国现代化之所以后起而迅速.上i成效卓著,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现代化开始之初,德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国家不统一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现代化这种“一次性的进程”,并在此进程中实现国家的统一。
可以说,教育改革与德国的统一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德国从统治集团到普通群众都十分重视教育,历届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促进了思想意识现代化,进而促进了政治、经济现代化,为德国的统一、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探讨研究德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德国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一直贯穿于整个19世纪,以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为终结点。
本文将主要考察这一历史阶段德国教育的改革状况,并将它与德国现代化这一过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德国的统一和现代化都是以普鲁土为主线的,德国的现代化模式一般也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出于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加之欧洲新思想、新科学的流行,统治者和民间团体在教育上都有所作为,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甚至成了欧美各国的榜样。
为了方便起见,叙述这一个时期的德国教育发展状况将以普鲁士为主线。
这个历史阶段德国的教育以1871年德国统一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l课题研究动态对于德国教育的研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出现了许多专著和论文。
许多学者对德国的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朱文章的《德国基础教育述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对德国的基础教育进行的了概括性研究。
李盛兵《德国博士生教育高水平的原因》(《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汤长兴《德国的高等教育》(《教育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洪堡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则重点研究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兴起。
关于中等教育的文章有石欧的《试论德国“双元制”中等教育及其现实功能》(《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周谊《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和赵耀辉《德国的职业教育》(《农业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姚大学的《近代德、美、日三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华中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和谷贤林的《德、美高等教育互动研究》(《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则对德国与其它发达国家的教育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专著方面,有Carl..Lankowsl的《Breakdown,Breakup,Breakthrou曲一Germany’sDiffi—cultPassagetoModernity)>(NewYork・Oxford,1999)和德国弗・鲍尔生的《德国教育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郭少棠的《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但是目前国内对德国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德国教育与德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论述较少,周小粒、姜德昌的《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正是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拟对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在对德国教育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揭示其与德国现代化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德国统一前的教育改革(1807—1870)(一)初期教育改革: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德国最初的教育改革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
中世纪的教育是一种私立、宗教、愚昧、贵族的,与现实生活远远隔离的教育。
从中世纪神学教育向公立、世俗、科学、普及型的现代教育转变,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实现的。
对于德国来说,幸运的是当时的宗教改革派,从路德派刭虔诚派,都把教育看作是向广大普通人民灌输教义的有力工具,先后创办了初等学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包括女子学校)、拉丁学校和文法中学——文科学校的前身。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说:“即使没有灵魂、天国、地狱,只有世俗事务需要考虑,也必须有良好的学校,培养善于治国的男子和理家的女子。
”这种重视教育的思路使得德意志的教育现代化在神学的挤压下有了发展的基础。
各个邦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J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
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则要求开列6—12岁儿童的名单,以保证适龄儿童入学。
早在1713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一世就接连发布多项教育改革法令,详细规定了政府开设学校、强迫进行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学校课程、教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到了18世纪中期,仅在普鲁士王国就已经开办学校2千多所,同时率先在全世界实现了强制义务教育。
1763年菲特烈的继承人、以标榜“开明君主制”闻名的弗里德里希(1740~1786)颁布“普鲁士乡村学校法”,它被称为普鲁士学校的一个总法令,明文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否则对父母课以罚金。
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
1794年,弗里德里希大帝3颁布了《公民法》,从教会手中正式夺取了教育领导权,这表明18世纪末德国的学校教育向世俗化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