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工业滞后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城乡居民增收缓慢、财政经济窘困的症结所在,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传统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放缓的根本原因。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寻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深入到经贸局、招商局和部分企业,通过座谈交流、现场考察、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四个换位”要求,把“企业强县”作为重要战略提出并强力组织实施,使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得到恢复性增长,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到2008年末,全县企业发展到18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
全县企业实现增加值36452万元、销售收入118590万元、税金4635万元、利润768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3%、12.5%、13.8%、15.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实现28818万元、105810万元、4327万元、399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7.5%、55.8%、20.7%和63%。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六抓:一是抓发展。
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重点,以打造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全县集中精选了10多户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来扶持。
通过抓大扶小,扶优扶强,发展和壮大骨干企业群体,飞雪制糖、飞鹤乳业立县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飞雪木业、昱诚农业、兴盛木业、绿丰面粉、仁华木业、恒通木业、天娇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陆续建设、投产、达效,初步构建起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框架,形成了大小并举、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
以产业基地为重点,以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为目标,制定了00000产业基地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
基地规划面积11.155平方公里,分为城东区和城西区两部分,其中城东区规划面积8.49平方公里,包括食品加工、医药制品、包装印刷、高新技术产业;城西区规划面积2.665平方公里,包括林木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目前已有飞雪制糖和飞雪木业两家企业入驻。
二是抓项目。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通过围绕资源包装储备项目、围绕政策对外争取项目、围绕招商引进项目、围绕市场打造项目等措施,推动了全县项目建设。
2008年以来,已超前谋划和推进未来三年各类项目143项,概算总投资24.5亿元,其中部分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和项目前期工作,投资4021万元的县城给水改扩建、10676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3621万元的县城垃圾处理等项目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
三是抓招商。
依托林木、大豆、葵花等优势资源,加大了领导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力度,着力引进资源精深加工型和就业纳税立县型企业。
投资2.2亿元的飞雪木业、2.4亿元的昱诚农业、1.2亿元的兴盛木业相继开工建设,投资5500万元的恒通木业、5000万元的天丰粮油食品开发有限公司、1500万元的仁华木业、1200万元的天娇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是近年来招商效率最高、引资规模最大、工作效果最好的时期。
四是抓改革。
以产权出售和依法破产为主要改革形式,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亚麻厂、龙泉非织造布公司、油脂厂、制粉厂、糖厂5户政策性破产企业得到国家批复,是黑龙江省唯一争取到企业政策性破产县份,现已完成全部法律程序,卸掉债务9.27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2623万元。
五是抓环境。
出台了《00000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00000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若干意见》,实行县级领导和公检法司领导包企制度,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贵宾卡”和专用车辆通行证,并对重点企业实施挂牌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新企业办理审批、申报等事项时,一律进入“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严禁干扰外地车辆正常运行,除交通事故外,一律不扣车、不罚款。
凡未经县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批准,不得进入招商企业检查、收费、查封企业帐户和扣押企业资产,不准以任何名义停电、停水、停气。
违反有关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诫勉谈话、警告、记大过、降级、免职等相应处分。
同时,研究制定了《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实施意见》,从扶持壮大现有企业、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深化改革搞活企业、打造品牌提升企业、强化措施服务企业等5个方面,提出了24条政策措施,以此充分调动全党全民抓企业的积极性。
六是抓责任。
为使工业经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调整充实了工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业工作例会,听取工业工作进展情况、包保重点企业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汇报,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强化了“不抓工业就是不抓经济、就是不懂经济”的责任意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工作调度到位,奖惩兑现到位。
二、工业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我县在推进工业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深化企业改革方面尽了很大努力,但工业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仅占地区经济比重的25.4%,与全省平均值相对比,农业产业比重过大,工业化程度明显偏低,工业经济总量处于下游水平。
二是骨干企业数量较少。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7户,具有支撑性、带动性、辐射性、能有力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柱项目和拳头产品尚未形成,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一户也没有。
虽然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飞雪木业、昱诚农业、兴盛木业等投资超亿元的大企业,并已进行试生产或开工建设,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真正投产达效为时尚早。
三是产业层次化低。
传统产业比例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表现为“三个为主”,即以资源型为主、以粗放型加工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多为农副产品初加工,资源利用深度不够,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与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形态极不适应。
四是企业融资困难。
通过与企业座谈,反映的共同话题就是企业资金紧张,周转困难,没有发展所需资金,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
如飞雪木业建成达产后,年可加工杨木10万立方米,加工杨树枝桠、柳树及薪炭林20多万吨,生产木制人造板及其制品18万立方米,年可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实现税金4700万元,实现利润6500万元,安置就业近1200人。
同时,该项目的建成,将会使00000的林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林业资源产业链,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前期建设投资均由企业承担,目前企业投资遇到暂时困难,资金紧张,缺口1.26亿元,除企业自筹外,还有5000万元资金没有着落。
五是企业管理粗放。
我县工业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停留在家族式或家长式管理阶段,血缘、地缘、人缘管理代替了科学管理。
六是经济管理部门力量不足。
我县工业目前尚处于蓄势聚能的起步阶段,企业迫切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
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经贸部门经济管理职能日益增多,现有管理人员力量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已经突现出来。
七是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
环境优劣,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最为关心的大事。
企业做大做强,既需要硬环境支持,更需要软环境优化。
目前,企业反映最多的环境的问题是:少数部门招商承诺不兑现,失信于民;某些部门执法随意,企业有苦难言;商业信用环境不佳,融资困难等。
所有这些,追根求源,还是由于对“企业强县”战略认识不到位,亲商富商观念有差距,执行政策有偏差,工作方式守旧、力度不够所致。
三、工业经济发展对策建议针对我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发展,今后我县工业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进一步理清工业发展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方面,实行产业扩展。
继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扩大产业覆盖面;同时引导企业跳出初加工的圈子,走“名特优新深”的发展路子,提高加工深度、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把它们做精、做透、做高、做强,做出特色;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升级。
积极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后劲。
在产业定位上,应根据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着力发展产业集群,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树立区域特色品牌,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
在产业布局上,宜采取“产业基地与乡镇企业”并举的模式,而不应顾此失彼。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基地重在保“财政”,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保“富民”。
因此,要对二者合理定位,扎实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打造点线面结合、城乡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方位覆盖的网络发展格局。
在长远发展上,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三者并重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决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来发展工业。
(二)强化机遇意识。
发展机遇,一般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出现的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可能性。
能否善于发现、抓住并创造、利用机遇,抢占先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是我们与发达地区,在观念上的根本差距。
应该汲取我县已往因丧失机遇而发展滞后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清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省委构建“八大经济区”、“十大经济板块”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强化机遇意识,坚持“企业强县”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勇于面对资金短缺等发展中的现实矛盾,加大工作力度,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要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
认真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配齐配全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机构精心测划项目、包装项目,提高项目的可信度和成功率;按照“前期储备一批,建设实施一批,规划论证一批和超前谋划一批”的思路,精心筛选一批资源状况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及时充实完善项目库。
要建立科学的项目咨询机制。
通过完善决策程序、推行公示制度等办法,增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风险。
特别是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专家的合作交流力度,建立稳定长期的咨询协作机制,搞好项目研发和论证评估,寻找我县产业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真正把中央政策机遇和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变成现实项目、现实投资和现实生产力。
要完善项目建设的责任机制。
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和部门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