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气球鼓起来了》活动设计意图:新学期开学,球框里的很多皮球瘪了,橡皮跳跳球和跳跳马也是软软的。
户外自主游戏时,孩子们都在挑选、争抢鼓鼓的饱满有气的皮球、跳跳球和跳跳马。
可是为什么有的软软的有的鼓鼓的,有的弹跳好有的不能跳,孩子们却没有去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成人要充分利用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气球是孩子喜欢的日常生活常见物,只有充满空气才能鼓起来,它和皮球、跳跳球、跳跳马有着相同的充气原理,但是它们取悦于人的方式有所不同,它们既有关联又有异同。
据此:我选取气球作为活动的实验操作教具,而不是皮球、跳跳球、跳跳马。
我希望通过引导幼儿探索让气球鼓起来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空气的颜色、气味,激发幼儿尝试吹气、气筒打气这些常用的充气方法,从而触类旁通引申到幼儿给皮球、跳跳球、跳跳马等更多充气玩具充气的兴趣,探索更多的充气方法。
活动名称: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内容: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气球鼓起来了》活动目标:1.感知空气的颜色、气味,知道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了解嘴巴吹气和气筒打气的充气方法,学习用手动打气筒充气的方法。
3.激发幼儿探索充气玩具的兴趣。
活动准备:1.PPT课件故事《森林联欢会》2.气球、手动打气筒、瘪皮球、瘪跳跳球、瘪跳跳马若干。
活动过程:一、听故事引出问题,激发幼儿探索让气球鼓起来的兴趣。
1.带领幼儿看课件听故事《森林联欢会》教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联欢会,它们正在为一件事情发愁,我们来看一看听一听是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方法能让气球鼓起来?提问: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挂上鼓鼓的气球开联欢会吗?你们知道什么方法能让气球鼓起来吗?二、做实验感知空气,知道优质的空气无色无味。
1.带领幼儿做吸气、呼气小实验,切身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师: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吧!张开嘴巴吸气让空气进入我们的身体,再用鼻子吸一吸,也让空气从鼻孔进入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做气球吹气、放气小实验,感受空气的无色无味。
教师:老师这里有许多气球,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给气球吹气,让气球鼓起来吧!鼓起来的气球把气球口捏紧,然后放在自己看得见、闻得到的地方,一点一点把空气放出来,看一看、闻一闻空气是什么颜色和味道的。
三、讨论、操作,探索让气球鼓起来的更多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除了吹气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气球鼓起来?2.鼓励幼儿自由尝试让气球鼓起来的方法。
3.带领幼儿学习用手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让气球鼓起来。
四、寻找需要充气的玩具运用打气筒给其充气教师结语:打气筒是制造空气的小工具,幼儿园、班级内有许多充气玩具,现在我们就去找一找哪些充气玩具瘪了,然后帮它们充充气让它们鼓起来吧!活动延伸:在科学区域放置各种需要充气的玩具、用品,提供多种打气工具、记录纸张、记录笔,幼儿自由选择充气物品、充气方式与充气工具进行充气,并进行首次记录。
过后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多长时间需要给充气玩具补气,并补充记录表内容,完整记录。
附:故事《森林联欢会》森林动物园即将召开联欢会,主持佩奇小猪说:“人类召开庆典活动的时候都会悬挂气球,我们的森林联欢会也要热热闹闹的,我们也挂些气球吧?”于是,卡菲猫买来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它们把气球挂了起来。
米奇老鼠看见了说:“不对不对,气球是鼓的挂起来才好看,你们挂的气球一个个瘪瘪的塔拉着,难看死了。
”小猪佩奇说:“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气球鼓起来,你知道吗?”米奇老鼠回答说:“我只见过鼓起来的气球,但是不知道气球是怎样鼓起来的。
”卡菲猫说:“我们自己来实验吧!”于是,它们先试着往气球里放小石子,一不小心石子把气球皮划破了,石子哗啦啦掉下来,还打着米奇老鼠的尾巴。
它们又试着给气球注水,才加了一点点,小小的气球就沉甸甸的根本挂不起来。
小猪拿来了轻飘飘的棉花,可是放了很多棉花,气球还是鼓不起来。
它们三个垂头丧气失去了继续实验的耐心,最后还是米奇说:“要不我们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帮帮忙,告诉我们方法吧!”中班科学区游戏《有趣的充气玩具》——故事体游戏案例解读在班级进行了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气球鼓起来了》以后,孩子们不仅对充气玩具、用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充气工具打气筒也颇有兴致。
于是我在科学区投放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充气玩具、用品,也鼓励孩子寻找、收集生活中碰到的充气用品放到科学区。
并且,打气工具不局限于提供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手动打气筒,没有使用过的脚踩打气筒、小型充气泵也一一摆放到了科学区工具栏。
为了让幼儿会使用打气工具,我在区域内张贴了手动打气筒、脚踩打气筒、充气泵使用操作图,方便幼儿看图模仿学习。
期望孩子们在摸索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取什么样的工具的充气过程中,探索出用嘴巴吹气与运用工具打气的使用范畴,感受空气的存在与作用、积累使用打气工具的生活经验。
在游戏开始前我准备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操作材料投放到区域中:1.各种造型、大小不一的气球。
2.各种充气玩具如:大小不同的皮球、卡通动物、打击棒等。
3.各种充气物品如:充气抱枕、充气护颈枕、充气小沙发等。
4.手动打气筒、脚踩打气筒、充气泵。
5. 记录图示一张,记录表、记录笔若干。
6.手动打气筒、脚踩打气筒、充气泵使用操作图各一组,张贴在区域幼儿平视显眼处。
在这些大小不同的充气玩具、物品中,有的适合用嘴巴吹气、有的适合用工具打气。
哪种工具更合适?都需要幼儿自己实验,最后总结获得经验:比较小的气球、卡通星星这类有气嘴的玩具,适合用嘴巴吹气的方法充气。
反之,比较大的玩具、物品适合运用工具打气。
而手动打气筒、脚踩打气筒、充气泵使用方法略有不同,但都可以达到省时省力充气的效果。
区域内粘贴的工具操作图标明:手动打气筒只需要单手握住气筒,另一只手握柄前后拉动即可;脚踩打气筒需要双脚夹紧踩住气筒,双手上下抽拉;充气泵只需单脚上下踩泵。
运用哪种工具打气,幼儿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操作技能的掌握熟悉程度自由选择。
记录表图示提醒幼儿记录:给什么玩具充气,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有没有合作者等情况。
在此区域活动之前的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气球鼓起来了》中,幼儿已经感知到空气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优质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并学会用嘴巴吹气的方法吹气球,学习了用手动打气筒给皮球、跳跳球、跳跳马打气。
因此,活动开始前老师就告诉幼儿:“今天科学区来了许多充气玩具、用品,可是它们都还是瘪的,今天要请进入科学区的小朋友帮助充气宝宝们充满气。
充气时要考虑是用嘴巴吹气快,还是利用打气工具充气快?打气工具不仅有我们学用过的手动打气筒,还有脚踩打气筒和充气泵,不管选择什么方法、什么打气工具,请小朋友把充气过程记录下来。
记录表可以用老师设计提供的,也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记录表。
”老师话音未落,已经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冲进科学区,拿起充气玩具充气了。
小雅平日就是个乖巧胆小的孩子,进入区域后她一如既往的等别的小伙伴拿完后,找了个西瓜皮球用嘴吹了起来。
我没有阻止,也不用正眼瞧她,因为我知道只要盯着她看,她便会低头不知所措。
我斜视观察到小雅憋红了脸,吹了几口气都不见皮球有一点点鼓,她丧失了信心不吹了,但也没去拿打气工具,只是盯着正在踩充气泵的翔翔看。
而翔翔呢,兴高采烈地踩着充气泵,一只瘪瘪的橡皮猪拎在手里,似乎陶醉在充气泵发出的呼哧呼哧声中,至于给橡皮猪充气的事估计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决定不再置身事外,拉着小雅走到翔翔身边说:“翔翔,小雅的皮球用嘴吹咬不住,你可以帮帮小雅把皮球打满气吗?皮球打满后小雅也帮助你给橡皮猪充气。
”翔翔说:“好的。
小雅你坐着抱好球,我来踩气。
”我顺势站到边上看他俩,他俩头对头插了好久都没把气针插入球口,我又帮他们把气针插好,并让他俩靠近一点以免把气针拽出来。
球鼓起一点他们便欢欣鼓舞又叫又笑,球还是软软的他们便拔出针头迫不及待地去插橡皮猪的气口了。
眼看他们还是插不进去,我又帮他们把气针插好,仍是只充了少许气,他俩便兴奋地拔出针头,告诉我:“老师我们充好气了!”我没有评价,只是让他们去填记录表了。
小雅虽然是个乖巧的孩子,可是缺乏主动创造性,她的行为固守着之前教学活动中学过的嘴巴吹气的方法而不敢改变与尝试。
哪怕当尝试体验到皮球气口没有凸起,无法用嘴巴咬住吹进气时,站着看别人都可以,就是不敢轻易独自尝试其它方法。
翔翔胆大好动喜欢尝试,但是容易忘乎所以缺乏专注。
把他俩组合在一起,能起到取长补短相互平衡的作用,而且用充气泵充气也确实是一个孩子难以独立操作完成的。
两个孩子合作后,终于能给玩具打气了,可是只充一点点就欢欣鼓舞、兴高采烈,根本不管气充得满不满、够不够。
虽然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但也暴露了活动前教师没有对充气程度提出明确的指导建议。
另外,教师把小雅和翔翔组合在一起,虽然可以达到性格互补的效果,但是,他俩只是碍于教师的安排并非自愿,教师完全可以活动开始时就说明活动难度,鼓励孩子三三两两自愿组合操作。
游戏结束后,我反思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三点改进措施:1.投放玩具需要饱有适当气量。
在观察两个孩子的充气行为中,我发现我只片面地按自己的构思去设计活动、投放材料,一味追求活动内容的丰富、操作材料的丰盈,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水平,以至于幼儿面对没有一点气量的充气玩具能否把气针插入,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都没有考虑到。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有五成气量的充气玩具,而不是没有一点气的充气玩具。
2.避免一次提供多种充气工具。
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经掌握了用嘴巴吹气的技能,也学习使用过手动打气筒,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手动打气筒的方法。
在手动打气筒的方法还没有完成掌握的情况下,立即投放脚踩打气筒和充气泵,选择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应该逐一投放,在幼儿对所有工具运用自如的前提下,再考虑一次性全部投放。
3.充气玩具、物品不易过大。
太大的充气玩具、物品想要饱满,充气量就要的多,幼儿普遍没有持续充气的耐心和力量,玩具充气不足,形象无法辨认,幼儿难以快速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