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烃(第二课时)自学导航【学习目标】1、巩固卤代烃的性质2、进一步了解卤代烃性质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3、认识消去反应的特点,能判断有机反应是否属于消去反应【重点难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的应用学习过程【预习检测】1.用2-氯丙烷制取少量的1,2-丙二醇,经过下列哪几步反应()A.加成→消去→取代 B.消去→加成→水解C.取代→消去→加成 D.消去→加成→消去2.根据下图的反应路线及所给信息填空:(1)A的结构简式是,名称是。
(2)①的反应类型是;③的反应类型是。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合作探究】:1.从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下列有关7步反应(其中无机产物都已略去),其中有2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试回答:(1)反应和属于取代反应;反应和属于消去反应(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B ,C 。
(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
2.制备苯乙炔()可用苯乙烯()为起始原料,通过加成、消去反应制得。
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所需无机试剂自选):3.在有机反应中,反应物相同而条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主产物。
下式中R代表烃基,副产物均已略去。
写出实现下列转变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别注意要写明反应条件。
⑴由CH3CH2CH2CH2Br分两步转变为CH3CH2CHBrCH3。
⑵由(CH3)2CHCH=CH2分两步转变为(CH3)2CH CH2CH2OH。
巩固练习1.下列化合物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2.实验室鉴定氯酸钾晶体和1-氯丙烷中的氯元素,现设计了下列实验操作程序:①滴加AgNO3溶液;②加NaO H溶液;③加热;④加催化剂MnO2;⑤加蒸馏水过滤后取滤液;⑥过滤后取滤渣;⑦用HNO3酸化。
(1)鉴定氯酸钾中氯元素的操作步骤是(填序号)。
(2)鉴定1-氯丙烷中氯元素的操作步骤是(填序号)。
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1)设计方案由1—氯丙烷烷制2-氯丙烷(2)设计方案由乙烯制乙炔(3)设计方案制乙烯制OHOH(1、2-乙二醇)学习心得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工业上常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蒸馏装置如图)从植物组织中获取挥发性成分。
这些挥发性成分的混合物统称精油,大都具有令人愉快的香味。
从柠檬、橙子和柚子等水果的果皮中提取的精油90%以上是柠檬烯。
提取柠檬烯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柠檬烯①将1〜2个橙子皮剪成细碎的碎片,投人乙装置中,加入约30mL水,②松开活塞K。
加热水蒸气发生器至水沸腾,活塞K的支管口有大量水蒸气冒出时旋紧,打开冷凝水,水蒸气蒸馏即开始进行,可观察到在馏出液的水面上有一层很薄的油层。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馏出液无明显油珠,澄清透明时,说明蒸馏完成B.为达到实验目的,应将甲中的长导管换成温度计C.蒸馏结束后,先把乙中的导气管从溶液中移出,再停止加热D.要得到纯精油,还需要用到以下分离提纯方法:分馏、蒸馏【答案】B【解析】【详解】A.柠檬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则当馏出液无明显油珠,澄清透明时,说明蒸馏完成,故A正确;B.长导管可作安全管,平衡气压,防止由于导管堵塞引起爆炸,而温度计在甲装置中不能代替长导管,且甲为水蒸气发生器,不需要温度计控制温度,故B错误;C.蒸馏结束后,为防止倒吸,先把乙中的导气管从溶液中移出,再停止加热,故C正确;D.精油中90%以上是柠檬烯,可利用其中各组分的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故还需要用到以下分离提纯方法:分馏、蒸馏,故D正确;故答案为B。
2.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碘化钠是白色晶体无嗅,味咸而微苦,在空气和水溶液中逐渐析出碘而变黄或棕色。
工业上用NaOH溶液、水合肼制取碘化钠固体,其制备流程图如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N2H4·H2O在100℃以上分解。
A.已知在合成过程的反应产物中含有NaIO3,若合成过程中消耗了3mol I2,最多能生成NaIO3的物质的量为1 molB.上述还原过程中主要的离子方程式为2IO3-+3N2H4·H2O=2I-+3N2+9H2OC.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上述还原反应最好在高温条件下进行D.工业上也可以用硫化钠或铁屑还原碘酸钠制备碘化钠,但水合肼还原法制得的产品纯度更高,因产物是N2和H2O,没有其他副产物,不会引入杂质【答案】C【解析】【详解】A. 合成过程的反应产物中含有NaIO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规律可知,若合成过程中消耗了3 mol I2,最多能生成NaIO3 1 mol ,即失去5 mol电子,同时得到5 mol NaI,A项正确;B. 根据氧化还原及流程图可知上述还原过程中主要的离子方程式为2IO3-+3N2H4·H2O=2I-+3N2+9H2O 或2IO3-+3N2H4=2I-+3N2+6H2O,B项正确;C. 温度高反应速率快,但水合肼高温易分解,反应温度控制在60~70 ℃比较合适,C项错误;D. 工业上也可以用硫化钠或铁屑还原碘酸钠制备碘化钠,但水合肼还原法制得的产品纯度更高,因产物是N2和H2O,没有其他副产物,不会引入杂质,D项正确;答案选C。
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Q、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简单阴离子与锂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内层电子数的2倍,Q的单质与稀硫酸剧烈反应生成X的单质。
向100mLX2R的水溶液中缓缓通入RZ2气体,溶液pH与RZ2体积关系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 2R 溶液的浓度为0.03mol·L -1B .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法冶炼Q 的单质C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Z>RD .RZ 2通入BaCl 2、Ba(NO 3)2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由条件“X 的简单阴离子与锂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可知,X 为H 元素;由条件“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个数是内层电子数的两倍”可知,Y 为C 元素;由条件“Q 的单质与稀硫酸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可知,Q 为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Na 或Mg 或Al);由X 可以与R 形成H 2R 化合物可知,R 为S 元素;S 可以与Z 形成SZ 2气体,所以Z 为O 元素。
【详解】A .硫化氢气体与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的方程式:2222H S SO =3S 2H O +↓+;当通入336mL ,即0.015molSO 2时,溶液恰好为中性,即恰好反应完全,所以原硫化氢溶液中2(H S)=0.03mol n ,那么浓度即为0.3mol/L ,A 错误;B .Q 无论是Na ,Mg ,Al 中的哪一种元素,获得其单质都是采用电冶金的方式,B 正确;C .Y ,Z ,R 分别为C ,O ,S 三种元素,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 2O >H 2S >CH 4,即Z >R >Y ,C 错误;D .SO 2通入BaCl 2溶液中无现象,但是通入Ba(NO 3)2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D 错误。
答案选B 。
4.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用稀硫酸除钢铁表面的铁锈利用了硫酸的酸性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C .胃药中含氢氧化镁是因为氢氧化镁能给人提供镁元素D .碳酸氢钠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发醇面团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A.铁锈氧化铁可与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而除去钢铁表面的铁锈;故A正确;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B正确;C.胃药中含氢氧化镁是因为氢氧化镁能给人提供氢氧根,中和胃中的过量的酸;故C错误;D.加有发酵粉的面团发酵产生的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使焙制的糕点松软,故D正确;答案选C。
【点睛】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用途反应出它的性质,胃药中含氢氧化镁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镁能给人提供氢氧根,中和胃中的过量的酸。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NH4)2SO4溶液浓缩时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生成NH4HSO4B.相同温度下,强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大于弱酸溶液C.通电时,溶液中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D.蒸干Na2CO3溶液最终得到NaOH【答案】A【解析】【详解】A.温度升高,促进NH4+水解,酸性增强,产生NH4HSO4,选项A正确;B.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所带电荷数及离子浓度等因素有关,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就越强,与电解质强弱无关,选项B错误;C.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为非电解质,如乙醇溶液,通电时乙醇分子不发生移动,选项C错误;D.蒸干Na2CO3溶液,应得到的主要成分仍为Na2CO3,选项D错误;答案选A。
6.莽草酸结构简式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B.1mol莽草酸与Na反应最多生成4mol氢气C.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答案】B【解析】【详解】A.莽草酸分子中含-COOH、-OH、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选项A错误;B.莽草酸分子中能与钠反应的官能团为羟基和羧基,则1mol莽草酸与Na反应最多生成2mol氢气,选项B错误;C.莽草酸分子中含有的羧基、羟基能分别与乙醇、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反应类型相同,选项C正确;D.莽草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选项D 错误。
答案选C。
7.向一定体积含HC1、H2SO4、NH4NO3、A1C1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溶液中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体积关系正确的是A.B.C .D .【答案】C【解析】【详解】向一定体积含HCl 、H 2SO 4、NH 4NO 3、AlCl 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 (OH )2溶液,发生H ++OH -=H 2O ,同时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沉淀在增多,氢离子物质的量比氢离子浓度大,则第二阶段沉淀的量不变,第三阶段铝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第四阶段铵根离子与碱反应,最后氢氧化铝溶解,沉淀减少,最后只有硫酸钡沉淀,显然只有图象C 符合。
答案选C 。
8.室温时,在20mL 0.1mol∙L -1一元弱酸HA 溶液中滴加同浓度的NaOH 溶液,溶液中-(A )lg (HA)c c 与pH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室温时,电离常数Ka(HA)=1.0×10-5.3B .B 点对应NaOH 溶液的体积是10mLC .A 点溶液中:c(Na +)> c(A -)> c(H +)> c(OH -)D .从A 点到C 点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室温时,在B点,pH=5.3,c(H+)=10-5.3,-(A)lg(HA)cc=0,则-c(A)c(HA)=1电离常数Ka(HA)=-(A)(H)(HA)c cc+⋅=- 5.3(A)10(HA)cc-⋅=1.0×10-5.3,A正确;B.B点的平衡溶液中,c(A-)=c(HA),依据电荷守恒,c(Na+)+c(H+)=c(A-)+c(OH-),由于pH=5.3,所以c(H+)> c(OH-),c(Na+)<c(A-),故V(NaOH)<10mL,B不正确;C.c(Na+)>c(A-)>c(H+)>c(OH-)显然不符合电荷守恒原则,C不正确;D.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c(A-)不断增大,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增大,D不正确;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