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优质课评比教案李占强

教学优质课评比教案李占强

新华中学教学优质课评比教案
七年级李占强
授课内容:《邓稼先》
授课班级:七年级3班
授课时间:2011年6月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法〗文献法、五步阅读法、发现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自制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二、资料汇总,了解背景
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
岸的人格魅力。


三、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2)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3)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5)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1)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2)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五、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先说教学中的“得”。

这一课的学习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和“研读评价”等方法,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的环节比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课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渗透在其中;班级交流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尽可能地锻炼。

本节课亦有所“失”。

一方面,比较重要的“合作探究”环节教师指导不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这一学习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使个别学生有些盲目或者无所事事,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诸如“延伸拓展,深情告白”这样的环节,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想说、愿说,大胆地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可是略微严肃的课堂气氛未能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表达得不够。

结合本节课的“得”与“失”,在今后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还应作如下努力:
1.优化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

要富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2.要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鲜活局面。

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成为“催化剂”,努力营造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促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