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意画教案

写意画教案

《中国画之写意画》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基本思路:
写意国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历史久远,并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欣赏者。

我以为,写意国画最重笔法,重墨法,根据这一特征,最好的写意国画的教学方法是把笔法、墨法分开来教,在教学活动中,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强调中国画的创作技法,组织学生练习各种长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摩,进一步体会写意画中笔法与墨法的应用,加强笔法这间相互关系,分析欣赏名画,加以示范,加深对写意画技法的理解,沿这条线索层层深入,贯彻到探究活动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现行普通高中实验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绘画》第三单元不同绘画种类的学习与实践第一课《中国画》中的第二小节《中国画之写意画》。

本章节重在研究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了解中国画在画理、画论、画法上,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解这一融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中国的传统画种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可能对本课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实践创作中去。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从学生对不同画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想象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练习,理解中国画的创作技巧与主题思想。

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突出中国画教学的基本要点与技法,讲解画论画理,深入浅出,引导同学加以表现,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韵味,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图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创作、发表看法等互动式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

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创作的过程中获得艺术的陶冶和情感的交流,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艺术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写意画的笔墨技法的特点及要求,
难点:通过实践体会其笔墨技法的用笔方法及特点,并能有一定的掌握。

六、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毛笔、墨汁、调色盘、画毯、生宣纸、范画等
学生材料准备:简单的绘画工具
七、教学环节及结构说明
教学环节及结构说明图
八、教学过程
九、反思与研究
(一)课前创意,我想做的尝试
首先,“学会在取舍中显露重点”。

美术课程标准中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会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

在设计中,如何取舍成为一大难题,“舍”要比“取”更难。

一方面,收集素材花费了不少精力,丢弃觉得可惜;另一方面,总想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欣赏和感悟,往往丢不下这个舍不了那个。

实践证明欣赏的越多不一定是好事,往往过多之后会使某个环节笼统化,针对性不强,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体验都只停留在表面,一路匆匆走马观花似的,更何谈教学重点在哪里。

所有,本节课以让学生动手体验为主。

其次,为了让学生在额定的课时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又能充分拓展学生思路的多维性,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作了精心设计,并对教材进行了适度调整。

教学设计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强调中国画的创作技法,理论知识以简案形式发给学生,整节课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主动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为主。

第三,通过国画临摹,感受用笔用墨技法,学习水墨表现技法,除按照传统绘画程式进行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其他方法。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

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兴趣。

(二)设想的实施情况及几点遗憾
1、关于情境——根据我的设想,本节课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了我设计的情景,学生对实践操作比较有极大的兴趣,并且表现的非常积极,这种最初的接触,符合我的设想。

但习作的探讨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学生的理论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2、关于探究——根据我的想法,这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有所忽略,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法练习
的引导、设疑、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的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体现得不够。

另外,把学生对认识的水准估计过高,从而在习作过程中出现浪费时间得现象。

参考书籍: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课程美术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