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鸭病防治
一般种鸭场在开产前接种0.7毫升H5N1苗,产蛋 后每3~4个月要加强免疫1次,这样提供的雏鸭 母源抗体高,有利于雏鸭抵抗病毒感染。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按照国家规定,向当 地兽医部门报告,同时对病鸭群(场)进行封锁 隔离。地区实施紧急免疫接种等 措施,防止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1、病原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球形 或类球形,是一种肠病毒。病毒抵抗力强,在自 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
2、流行特点
主要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成鸭呈隐性感染。 近年来,发病日龄有增大趋向,偶见一月龄的鸭 发病。病鸭群常在发病的第2-3天达到死亡高峰, 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 感染,无垂直传播。鸭肝炎II型、III型的死亡 率较低,流行情况类似于I型。
全身皮肤充血、出血
脾脏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脾脏肿大、出血
肠道黏膜有紫黑色溃疡带
胰腺有出血点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黏膜出血
肠道黏膜有环状出血斑
产小型蛋 产畸形蛋
卵黄大小不一
二、鸭瘟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 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为高 热,两腿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头 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早在1923年荷兰首次发 现本病,直到1940年命名为鸭瘟。我国1957年在 广东首次发现,随后武汉、上海、浙江、江苏、 广西、湖南和福建等地陆续发生。1957年以来, 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养鸭业较发达地区。
3、临床症状
(1)高致死型:突然爆发,无任何症状死亡。 病程稍长者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废食;呆立不 动,头肿,流泪,呼吸困难。神经症状、运动失 调。
(2)低致死型:排绿色稀便,个别肿头、肿眼。 鼻孔有分泌物。采食量、产蛋率下降,畸形蛋增 多。
4、剖检病变
高致死型:最急性无肉眼病变。病程长的,口腔 粘膜、腺胃、肌胃角质层、十二指肠前段出血, 泄殖腔出血,胰腺出血、坏死,脾肿大坏死、脚 鳞片出血。
常见鸭病防治
一、禽流感
1、病原 正粘病毒-A型流感病毒。到目前为止A型流感病
毒的血凝素(HA)已发现15种,分别以H1—H15 命名;神经氨酸酶(NA)已发现9种,分别以 N1—N9命名。这些抗原又以不同的组合,产生多 样的不同亚型的毒株,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2、流行特点
春秋、冬季易发,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鸭均可 感染。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
1、病原
病原为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属于疱疹 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中的滤过性的病毒。病毒在 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 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温热和一般消毒剂能很 快将其杀死;夏季在直接阳光照射下,9h毒力消 失;病毒在56℃下10min即杀死;在污染的禽舍 内(4~20℃)可存活5d;在-10~20℃约经1年 仍有致病力。
肝脏有鲜红和褐色出血灶
皮肤充血、出血
三、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 急性烈性传染病。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 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 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 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II型 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流行,1997年以 来,本病在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鸭肝炎 I型引起雏鸭死亡率达90%以上。
急性病例,病程2~5天,致死率在90%以上。少 数不死转为慢性,表现为消瘦,特征性的症状为 角膜混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性。
4、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 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 痕。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 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肝脏不肿大,肝 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货色或灰白色的坏死 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
(3)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 只鸭肌肉注射0.5毫升,还可用聚肌胞进行早期 治疗,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毫升,3日1次,连用2 -3次,也可收到一定疗效。
食道黏膜出血、坏死,形成假膜结痂
腺胃黏膜出血
泄殖腔黏膜覆盖绿褐色或黄色的坏死结痂
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
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点及出血斑
5、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 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中和试验 加以确诊。
6、防制措施
(1)综合措施,定期用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 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一旦发生鸭瘟,应采取 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
(2)预防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2月龄以 上的鸭每只鸭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后3~4天即 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雏鸭 使用时,腿部肌肉注射0.25毫升,免疫期为1个 月,到三月龄时,须重复注射 1ml方可获得确实 的免疫力。
2、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鸭,各种年龄的鸭均易感,但成年 鸭的发病率较雏鸭高,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另外还可经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感染;水 是很好的传播媒介。一年四季可发,夏秋两季多 发。
3、临床症状
潜伏期3~4天。病初体温升高到43~44℃,精神 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口渴,垂头缩颈,羽毛 松乱,翅下垂。两脚麻痹,伏卧不起。病鸭排绿 色、灰绿色稀粪,不愿下水。流泪和眼睑水肿, 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成粘性或脓性分泌 物,眼睑水肿、外翻,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 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鼻分泌物增多粘稠,叫 声嘶哑,呼吸困难,常衰竭死亡。
低致死型:心肌、腿肌出血,腺胃出血,腺胃与 食道交界处呈斑状、条状出血,胰腺出血或者坏 死。
5、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进行综合 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和血清学试验。
6、防制措施
预防鸭流感关键措施是做好疫苗免疫,肉鸭7~ 10日龄时接种0.5毫升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 20~25日龄时再接种1次,每次每只1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