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端午粽》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做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对端午节的感受还不太深刻,教师可以借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跃,引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短片,介绍的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想不想看?(学生观看)师同时说:(看视频说)
师:孩子们,这则短片介绍的是我国的什么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是在农历的几月初几呢(生说)
师: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习俗,其中一项就是?(吃粽子)
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端午粽》
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课文讲解
1.生字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端午粽》,去感受一下作者对童年时端午节的回忆吧。
接下来,请你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太熟悉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开始吧。
(1)带音
师:孩子们,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把生字宝宝都吸引来了,瞧,认识他们吗?
自读——个别,领读——开火车
(2)去音
个别——齐读
(3)词语
师生字宝宝很调皮,藏到了词语里,你们还认识吗?
个别——齐读
评价:声音可真洪亮,发音可真准,合格的小老师……
2、第一自然段
(1)师:现在,词语宝宝藏进了课文里,他们问,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生读)
(2)师:读完之后,谁能告诉大家,一到端午节时,外婆总会做什么呢?
那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生读个别——齐读)
(3)师:读完这一段,你知道到了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师:你的外婆对你怎么样?(好,疼你们)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
谁能带着“期盼”的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5)齐读。
你们读得可真棒,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6)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谁能说一说?
生说。
师总结:老师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是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并且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幸福。
2、二自然段
(1)粽子的样子
师:小作者来到了外婆家,看到了外婆包的粽子,那外婆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们读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生读,师出示)
找到了吗?谁来说说。
(生说)
(2)“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
师:瞧,这外面的青青的是……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青的,白的,红的”,而用“青青的……”呢?
生说
师:从“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更青……颜色更好看……
师:是啊,也就是说用上了这些词之后,就让粽子看起来更……(生说)
多么诱人的粽子呢?你能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吗?(生读个别——齐读)
(3)闻起来“一股清香”。
师:看上去这么诱人的粽子,煮熟了之后闻起来怎么样呢?(生说清香)读出那句话。
(师出示)
师: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师:谁能读出“清香”的味道。
(个别)
(3)味道“又黏又甜”“十分好吃”。
师:这么清香的粽子吃起来怎么样呢?(生说“又粘又甜”)
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自由朗读这一段。
(4)齐读这一自然段。
读出粽子的清香、好吃。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粽子的清香和美味吧。
(配乐)
3、三自然段
(1)花样多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好吃,而且花样还很多呢。
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话说明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
(生说师出示)
都有哪些花样呢?(生说师出示)
师: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呢?(生说)
(2)心情,分享
师:看着各种各样的粽子,小作者一家就吃起来了,他们一家吃粽子时的心情怎么样?(生说高兴)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美滋滋)
师:请你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小作者,端午节时和家人团聚了,吃着美味的粽子,和家人聊着开心的话题……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觉(生读)
师:好,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半句话。
(突出美滋滋)
师:外婆仅仅是把粽子给自己家人吃吗?(不是)外婆还会……(师指生读)
师:我来采访一下,如果你是小作者的邻居,当你收到小作者带来的粽子时,你会说什么呢?(生说)
师:这位邻居,你觉得外婆是个怎样的人呢?(生自由说)
师:是啊,分享能够让我们更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4、四自然段
师:孩子们,咱们讲了半天的粽子,那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生说师出示)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播放屈原的视频。
生:纪念……
师:那你对屈原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下面就由老师为大家解开谜团吧。
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
他是一位爱国人士,因受奸人陷害被流放。
后来,楚国被秦国吞并。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他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听了屈原的故事之后,你想说什么?
师:原来,这看似小小的端午粽,不仅寄托着家人团聚的浓浓的情感,更是寄托着我们中国人对爱国诗人屈原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纪念,这真是物小情深啊。
其实,我们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中都蕴藏着很好听的故事,而且也有相应的习俗。
比如……(生看课件,说)
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节日当天的风俗呢?(生说)
师:孩子们,说了那么多传统节日,那这个节日的节,你会写吗?
三、写字
观察——板书——生写——展示(同桌互评)
四、作业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
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了解我国的
传统文化,并将其深值内心好吗?好,课下,希望大家完成以下作业:五、谈收获
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