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的联想 教案

作文的联想 教案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列出问题
了解学生写作文面临的问题。
明确本节课试图给大家解决的两个问题。
罗列自己写作问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了解学生情况,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明确目的。
二、解决问题
教写作方法
分析寓言故事
解读标题——“圣人立象以尽意”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分析寓言故事并用《鲁侯养鸟》的故事来说明立象——尽意的过程就是审题——立意的过程。
案例名称
“圣人立象以尽意”————作文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班级
高一(8)班
执教人
周莎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高考中作文分数占总分数将近一半的比重,它让作文教学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但学生又由于思维上缺陷和障碍经常感到作文难写,找不到素材,不会运用素材论证观点。这使作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老师亟需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其实作文就像煮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技巧方法,假如学生脑海里没有相应的素材和内容,老师依旧无能为力。因此训练学生的写作文能力之前要让学生积累素材,更需要训练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素材,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理解寓言故事,并揣摩“象”背后的“意”。
明确立象——尽意的过程就是审题——立意的过程。
解决问题一:
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联系书本,从书本中寻找素材
回答问题,分别从生活和从书本中举例回答问题。
教会学生从书本和生活中积累素材,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解决问题二:
学会去融会理解书本当中的事例,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作文当中去。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苦难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两个普遍的问题,学会应用写作文的模板。
(二)教学难点
融会课本中的事例,发挥联想,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来。
观察生活中的事例,发挥联想,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来。
五、教学策略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一堂作文方法训练课,试图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模板,但这种方法不能是理论的说教,必须依托于一个事例,通过这个写作文的事例去让学生感受写作文的方法,找到写作文的方向。因此这堂课选择了用一个事例演绎的方法策略去让学生学会写作文的方法。同时也给学生一篇作文让学生有学习模仿的具体对象,最后为了验证学生是否学会这个方法,让学生做一个课堂练笔,去应用学到的作文方法。
本节课试图教会学生一个写作文的大体思路,从哪些方面去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怎么去理解分析应用素材,希望在今后不断地训练过程中)班是一个平行班,学生处于初高中学习的对接和适应阶段。学生的作文不知道怎么去写好一篇作文,学过的课文也不会分析应用到作文当中去,总是固定分析几个类似贝多芬、海伦凯勒的事例。甚至有些作文主题不明确,类似心情散文,作文中完全体现不出他的观点、议论和思考。基于以上的学习者存在的作文问题,本节课试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该从哪几方面去写好作文,避免无素材,无话可说和有素材但不会应用总是套用几个固定事例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能力,自己多思考去融合领会书本事例,让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应用到作文当中去。
三、总结
板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回答问题,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课堂演练
修改前置作业。让自己的作文符合今天教授的写作方法。
修改自己的课前小作文,并展示。
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检测学生是否学会本节课教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完成一篇作文需要完成的两个步骤。
2、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理解主旨,联想验证主旨的事例。
2、课堂修改小作文并展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他们,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考虑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揣摩验证/书本
象————意————象
思考联想\ 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