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这句话组织教学。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
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
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由一句话作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
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
但上下来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时间上安排的不恰当,导致课程匆忙结束。
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太多,抓的要点太多,应该删繁就简,详略得当。
可是,我认为,这篇课文处处都是重点,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把前面的为什么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以及谈迁受到打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两方面理解透彻了,才会深刻体会到谈迁这个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才会体会到信念的伟大力量。
在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导有误,本人没有吃透教材,这是最不应该的,本段描写谈迁的三幅图,是在谈迁写成《国榷》之后他为了书的真实性而去考察的。
并不是,他还是在写这部书。
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太碎,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而是我在一步步牵着学生走。
我想,如果设计几个大问题,让学生找词句、谈体会,会更好。
时间上也能节约一些。
总之,这节课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时间,让最后应该出彩的地方变得暗淡无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抓重点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篇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文的字词教学中,我突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训练。
这是从低年级就开始的一项练习。
可是,到五年级,甚至六年级学生也未必能熟练掌握。
教学家徒四壁一词,我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可是学生的答案还是:谈迁家里穷得只剩下墙壁。
没办法,我引读了课文内容:谈迁家里穷得买不起书,穷得小偷无物可偷,穷得北上奔波时穿了,穷得只有一盏孤灯所以课文中这个词是形容谈迁家里十分贫穷。
家徒四壁是夸张的说法,并不是说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这时我小结:在课文中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意思,不能照着词典里的解释生搬硬套。
后来,在理解崎岖和坎坷两个词语时,我先请学生谈词典中的本意,再说说课文中指什么?(谈迁写史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艰难困苦,十分曲折)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几组数字。
并引导学生将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
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 20多年、 6次 50多岁500多万等数字,我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霜雨雪、酸甜苦辣! 6次修改,意味着谈迁不知查阅了多少史料,不知亲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复查证,反复修改,这 6 字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心血啊!从中学生感受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我让学生思考:从104 、 428万4千中,你又有什么感悟呢?通过交流,他们知道了这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对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
读着这些数字,我们不禁对谈迁肃然起敬。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
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
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以上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
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篇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在自己教的五(1)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理念。
(1)以学定教。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案时,我本着这样的理念: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地回答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任,老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所以我在课堂上,大胆的让学生们分小组去预习,让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让小组成员带着全班同学学习生字词,强调哪些字词易读错写错,还要这个小组围绕课题来设计一到两个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然后老师做点评,并对一些重点词语再次强调。
(2)让学生乐于阅读。
这是第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读错不扣分,读对了加分,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这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教学心得(1)对字词的讲解还不够透彻。
本次课,我放手让学生们去自主学习,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今天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对字音还不是很熟练,小组上台时,他自己都读错,还怎么教别人?但我为了节约时间,没有及时地巩固强化。
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没掌握,决不往下讲,一定要把这块知识讲透彻。
(2)对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
我是看着表上课,时间当然知道。
在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我还未总结课文,还在让学生们读,结果下课铃响了,匆匆地总结,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这也为我提了一个醒,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时间不够了,可以随机应变地删掉一些环节,一定要留出时间对课文进行总结,否则这一课难以做到精彩的收尾。
(3)背景音乐设计不合理。
其实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们伴着音乐朗读,做到声情并茂。
但我这是第一次采用,而且是断断续续地播放(因为让学生们分小节比赛朗读),所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性,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3、总结本次上课,课前我没有做任何渗透,完全是跟平时上课一样地来教学。
而且我的小组教学也是一直在采用,在运用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借本次公开课的契机,我将我的一些教学方式展现给大家,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从而来改进我的分组教学。
篇四:《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我主要安排了如下三部分: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
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
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
在读题、揭题之后,我就给学生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几组数字。
让他们在鲜红、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谈迁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
让学生明白《国榷》就是谈迁的全部,就是谈迁的生命!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
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
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
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学生明白谈迁面对完稿的《国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基础上,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时,我用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
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
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样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以上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
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篇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0**年10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4)班上了这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由于上课之前,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该班学生预习能力强,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个个能言善辩,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