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设备管理制度汇编

化工设备管理制度汇编

生物化工生产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目录1.设备管理说明 022.关于大功率电机责任划分的规定 123.工具领用、使用管理制度 13 4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定 155.废旧物资处理规定 166.备品配件质量反馈规定 177.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188.关于规范电焊作业的管理规定 239. 电气管理规定 2410.仪表管理规定 2511.设备润滑管理制度 2612.设备防腐蚀管理规定 2813.设备事故管理制度 2914.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115.设备密封管理制度 3216.起重机械管理制度 3317.备品备件管理制度 3418.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3519.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3620.工业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基础管理制度 3721.进出口设备管理制度 3822.厂内机动车辆管理规定 3923.设备质量问题处理程序 4024.设备管理考核细则 424、全厂设备状况:完好率、泄漏率,主要设备的运行、检修及备用时间记录。

四、图纸资料1、易损件图纸应齐备,并确保准确性。

2、主要设备均应有较为齐全的总图及零件图。

3、一般设备应有说明书或操作规程。

五、维修保养责任人分厂所有主要设备、一般设备要设专人维护巡查,形成文件,并随人员调动随之更改。

另外,要制订甲类、乙类、丙类设备的保养周期,贯彻落实到维修人员的意识中。

六、各项管理制度分厂应具备:维修工职责,维修班长职责,润滑保养制度、巡检制度、修旧利废制度、配件领用规定、机封和阀门更换记录、工具使用规定、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七、三项记录即日常维护记录、巡视记录、润滑保养记录。

维修人员完成一天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填写,对于设备的中修、大修、流转、报废、事故等还要分别填入设备技术档案。

八、设备的维护1、要根据设备的结构、性能和技术特性,正确地查找设备能力,正确的使用设备。

2、操作人员要严守操作规程,并且操作人员应有正确操作责任。

3、健全各级责任制明确职责,以保证设备正确的使用。

4、设备投产前必须做好维护保养设备的准备工作,编制设备规程,对工人进行培训及技术考核。

5、准备必须的工具及符合要求的润滑油、润滑脂。

6、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认真巡回检查并填写记录表,将所有的偶发故障苗头及不良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

(1)检查轴承及有关部位的温度与润滑情况。

(2)检查有关部位的压力、震动和杂音。

(3)检查传送皮带、钢丝绳和链条的紧固情况和平稳度。

(4)检查控制计量仪表与调节器的工作情况。

(5)检查冷却系统情况。

(6)检查安全阀、制动器及事故报警装置是否良好。

(7)检查螺丝、安全防护罩及栏杆是否完好。

(8)检查各密封点是否泄漏。

(9)认真做好润滑,执行设备润滑规程,严格按“五定、三级过滤”的技术对设备进行润滑,并做到“四懂”“三会”。

九、设备的检查与评估1、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由维修人员执行,定期检查由维修班班长、设备部共同进行,对两种检查出的缺陷或隐患要拿出整改措施,予以根除。

2、在检查之后要进行设备评估,以定期检查的情况进行评定,停用一年以上的设备可不参加参加评估,并不统计在设备总台数中。

全厂所有的设备均应参加评估,正在检修的设备按检修前的状态评估。

评估是依据生产部下发的标准,各分厂应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做好评估工作,并每周一次定期检查,将评估结果以表格(设备密封状况检查统计表)的形式上交设备部。

评估内容有主要设备完好率(98%)、全部设备完好率96%,静密封点泄漏万分之零点五以下,动密封点泄漏万分之二以下,各分厂针对情况,一年要对密封点总数重新核实一次。

3、设备完好标准(1)零部件完整齐全,符合质量要求。

(2)设备运转正常性能良好,并达到铭牌出力或设计能力。

(3)设备运转记录,技术资料齐全正确。

(4)设备整洁,无跑、冒、滴、漏,防冻、保温、防腐完整有效。

十、动、静密封点统计办法及泄漏的标准1、静密封点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1)统计范围:设备、管路、法兰、阀门、丝堵、活接头、包括离心泵上的油标,附属管线、工艺设备的空调器、加热器的外露涨口,电气设备的变压器、油开关、电缆头、仪表、设备的孔板、调节阀、附属管线及其它设备的结合部位,均作为静密封点统计。

(2)静密封点计算方法:有一个静密封接合处,就算一个密封点。

如1个法兰不另外,对于与设备配套使用的注油器(柱塞部位)按动密封点算。

(5)检修标准①用眼睛看不结焦、不冒烟、不渗漏、无漏痕(设备及管线)。

②用肥皂水试漏,关键部位无汽泡,一般部位每分钟不超过 5个(仪表设备)。

③变压器、油开关、油浸绝缘电缆头结合部位,用肉眼观察无渗漏(电气设备)。

④用10毫米宽、100毫米长的长条纸试漏,无吹动现象(氧气、空气系统)。

⑤不漏气、无水垢(蒸汽系统)。

⑥肉眼看无漏痕、不结垢、不冒烟或精密试纸试漏不变色(酸、碱)。

十一、主要零部件的检查技术1、螺纹连接和铆接为检查更准确,可以用锤子轻轻敲打连接处,这是一种迅速而简单的方法,当连接处松动时,可听到沉闷声或空旷的格格声。

对于比较重要的螺钉,可以在连接处的上面,在钉头及其底部之间用密封漆做出标记,当连接处发生最微小的位移时,将会使漆膜破裂。

2、焊接主要的焊接应定期检查,不可能做到时,可以用裂纹漆。

裂纹不仅会发生焊缝本身处,还会发生在靠近焊逢的区域内,至于裂纹的扩展范围,可以由有经验的人员用手锤敲击焊缝处做出判断。

3、齿轮温度:由于磨擦产生热量,齿轮磨损,温度会上升,如果齿轮的润滑过度(油箱油过多)或负荷超限,温度也会上升。

异音:齿轮箱的状态发生变化,常常会发生声音变化,但通过声音判断比较困难,需有一定经验的人员。

检查齿轮:轮齿接触面磨损均匀,表面光滑,磨合期承受适中的载荷的情况下形成良好的接触面,这样的齿轮属于完好状态;齿形磨损有时只发生在某些轮齿上,如轮齿磨损严重则必须更换轮齿;剥蚀,当轮齿上有小片断裂(剥落),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超负荷或润滑不良造成剥蚀,需定期进行检查;点蚀,受到点蚀的齿轮有小洞,这也可能是由于超载或润滑油质不好,出现这种情况不要需立即更换齿轮,而是经常检查。

2、事后修理制当设备运行中发生故障或零件部件性能老化严重,需要进行恢复性检修,这种发生故障后再进行检修的方法,叫事后修理制。

3、检查后修理制度检查后修理实质是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检修项目并编制检修计划。

4、计划检修制度预防为主,计划性较强的一种检查制度,适宜于甲、乙类设备。

十三、设备检修的种类根据设备检修的部位,修理内容及工作量的大小,把设备检修分为不同种类,以实行不同的组织管理,一般分为小修、中修、大修和系统停车大检修。

1、小修主要是清洗、更换和修复少量容易磨损和腐蚀的零部件,并调整机构,保证设备能使用到下一次计划检修时间。

2、中修包括小修项目外,还对机器设备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局部修理,并更换一些经过鉴定不能继续使用到下次中修时间的较主要的零部件。

3、大修一种复杂、工作量大的修理。

大修时要对设备进行全部或部分拆卸,更换和修复已经磨损及腐蚀的零件,以求恢复设备原有性能,包括重新安装、校正、刷漆和重新浇注设备基础等,设备检修后,必须进行试运转。

4、系统停车大检修这种检修是整系统或几个系统直至全厂性的大检修,修理面很广,通常将系统中的一些主要设备和不停车的不能检修的设备及一些主要公用工程(管道、阀门)都安排在系统停车大检修中进行。

总之,以上四种检修方式的全部内容,都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是计划检修的基础工作,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做得好就能大大减少检修的工作量和检修次数,计划检修制度并不排除偶然性的、临时性的故障,以及意外的破坏性的事故的恢复性检修。

如果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制度贯彻得好,这些计划外的检修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十四、计划的编制各分厂每月3日前,需上交设备检修计划和维修工、操作工培训计划。

检修计划的编制,目的是有计划的进行设备检修的工作,保证设备计划预修理制度的落实,有利于与生产计划相衔接,同时可统一安排力量,做好备品配件及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保证检修质量,缩短检修时间和减少检修费用。

培训计划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设备使用及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迅速提高维修工的水平,提高维修质量,缩短维修时间,增长设备使用时间。

十五、设备作业指导书为了给操作、检修、保养提供依据,设备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尤其是甲、乙类设备。

主要格式应参照:1、概述1.1、适用范围1.2、结构简述2、完好标准2.1、零部件2.2、运行性能2.3、技术资料2.4、设备及环境3、设备的维护3.1、日常维护3.2、定期检查内容3.3、常见故障处理方法3.4、紧急停车处理方法4、检修周期和内容4.1、检修周期4.2、检修内容(分别列举小、中、大修及系统停车大检修)5、检修标准针对主要部件的不同列举维修标准。

6、试车7、安全注意事项7.1、维护注意事项7.2、检修注意事项7.3、试车注意事项关于大功率电机责任划分的规定各分厂55KW以上电机(包括55KW电机)归属使用分厂固定资产,动力厂负责对电机按期进行维护保养。

1、电机保养牵涉到拆卸联轴器、皮带轮等附件,由使用分厂负责,其它工作由动力厂负责。

2、电机的保养时间应由动力厂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提前一个月通知使用分厂,若使用分厂未能履行职责,导致电机损坏,所有责任由使用分厂负责承担。

3、电机由于主体设备运转异常,未按期进行保养或保养不力,造成电机损坏,并由此导致停产,该责任由使用分厂承担30%,动力厂承担70%。

工具领用、使用管理制度1、配备检修用工具首先要保证正常维修工作的开展,不得因缺少工具或工具损坏而影响设备正常检修;2、设备厂长针对本厂的设备特性和工作量,合理配备工具,缺少的要及时核实种类、型号、数量,申报采购计划;3、生产部根据厂所报计划情况结合厂工具手册,认真核实后上报分管副总审批,然后报采购部门采购;4、在领用工具时要按照所报计划领用,不允许任意领用,特殊情况要写出书面说明报生产部批准方可领用;5、工具领用经分厂审核后报生产部核实,报分管副总审批后到仓库领取;6、工具在领用或使用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要及时到仓库退货并将问题反馈到生产部和采购部门;7、工具领用后要合理进行分配,以发挥工具的作用。

分厂要对每位维修工配备工具册,工具发放时领用人要在工具册中登记,工具册由分厂负责统一管理;操作工的工具以工段为单位进行配置,由工段长统一领用管理并登记。

8、维修工要正确使用工具,丢失或在正常使用期内损坏,要按照工具的价格进行赔偿,工具使用期由生产部制订;9、维修工岗位调整后,分厂要及时对工具进行交接并在工具册中注明,避免工具流失;10、大型主要、重要工具应由维修班长统一管理,任何工具未经厂批准不允许私自借出,由于私自外借而导致工具损坏由责任人加倍偿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