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的分类
四、悬 念
四、悬 念 悬念,就是在文章 中精心设置疑团和矛盾, 以激活读者期待和关注的 一种艺术手段。
四、悬 念
悬念由设悬和解悬两个部分组成。 一般都是先将疑团或矛盾悬在那里,然
后宕开一笔,加以拖延,使读者一直产
生猜疑、紧张、渴望、揣测、担忧、期 待等复杂心理,急于知道结果。最后才 解开谜底,使真相大白。
写作技巧
传统技巧
1比兴 3衬托 5巧合 7象征 2对比 4悬念 6误会 8通感
一比 兴
比、兴是最古老的写作技巧, 是从2500多年前的《诗经》中概括出来的, 古典诗词多采用这种技巧。现代诗歌、散文、 小说、报告文学也常用比兴手法。
一、比 兴
兴,按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勰说:“兴者,起也。”在 实际运用中,不少兴的形象含有比 的意味,兴中有比,比中有兴。诗 的兴,多数放在全诗或一章一节的 开头,一般是一两句或两三句话, 所以又叫兴句。
七、象 征
第一节 传统技巧 七、象征 象征,就是借助于某 些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或 形象来对应人的心灵世界, 暗示某种与之相似的思想 感情。它在诗词、散文、 小说、影视剧本的写作中 被广泛运用。
七、象 征
运用象征,在文章或作品 中,可以是整体象征,也可以 是局部象征;可以是事件象征, 也可以是细节象征。但不管运 用哪种形式的象征,都要注意 如下两点:
一、比 兴
兴的作用,一是领出下文,使作 品要表现的事物或感情,自然地展现 在读者的眼前;二是兴中含有比的成 份,给读者某种形象的暗示,引发读 者的联想和想象,给读者以思索的空 间。
二、对 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具有明显的差异、 矛盾和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 的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写作中 的对比,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留 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悬 念
例如短篇小说《看不见 的伤痕》(匈牙利卡洛 里·克斯法劳德),就是不 断采用悬念写作的。
五、巧 合
五、巧合 巧合就是利用偶然事件来组合故事 情节,它是情节发展、“突转”的动力。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个“巧”, 就是巧合,即凑巧相合、相遇或相同之 意。
五、巧 合
运用巧合时要注意: 第一,巧合必须合乎情理,即出 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二,巧合要新颖独特,别出心 裁; 第三,运用巧合,要把握分寸 , 防止“弄巧成拙”。
八、通 感
八、通感
通感,也称作联觉,通觉,本是一种心 理现象。
由于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通感产生 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便逐渐形成了艺术通感 这一表现手法。
八、通 感
所谓通感,就是开放五官, 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等沟通起来,使不同感官之 间形成感受的错位与转换。
第一节
八、通 感
传统技巧
六、误 会
六、误 会
误会式,就是根据作品中人 物之间发生误会,引发许多矛盾, 来结构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 误会的产生,既有偶然性,也有 必然性。从误会的产生到消除, 必然使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六、误 会
可见,正是误会法,推进了 情节的发展,加重了作品的悲剧 效果,使读者感慨万千,遗憾不 止。
七、象 征
有某种相似点,做到像画 家齐白石所说的那样:“妙在似与不 似之间”。
七、象 征
第二,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即在写作时,尽量使主观与客观之间 自然吻合,和谐统一,既要表现出独 特的生活感受,又要符合客观事物的 某些特征或内在联系,不能牵强附会, 形神分离。
通感并不神秘,我们平时口头语 言中的“热闹”、“响亮”“言而无 味”、“字正腔圆”、“秀色可餐”、 “冷色”、“暖色”、“冷静”、 “刺耳”等词汇都与通感有关。 古代道学家提出“耳目内通”; 佛家提出“诸根互用”也即通感。
八、通 感
明代贾唯孝的诗句:“雨过树头云气
湿,风来花底鸟声香”(《登螺峰四顾
亭》),就将听觉、嗅觉打通了; 严遂成诗句:“风随柳转声皆绿,麦 受尘欺色亦黄”(《满城道中》);
八、通 感
再如艾青的诗“而当太阳以轰响 的光彩/辉煌整个天穹的时候”(《吹 号者》),就是将视觉转为听觉; 戴望舒的诗句:“我躺在那里/咀 嚼着太阳的香味”(《致萤火虫》), 就是将视觉转换为味觉;
八、通 感
三、衬 托
正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 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 明之加倍乖巧”就是正衬。
三、衬 托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
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
明之乖巧”就是反衬。
三、衬 托
法国作家左拉的小说《陪衬 人》,描写惟利是图的巴黎商人抛出 丑女,以每小时五法郎的价格,出租 给那些上层社会的小姐、太太,作为 陪衬人。由于那些小姐太太姿色一般, 用丑女去衬托他们,就把她们衬托得 漂亮迷人了。这用的就是反衬方法。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 作者把嗅觉的“缕缕清香”与听觉的
“渺茫的歌声”沟通了;
八、通 感
韩少功在《西望芳草地》中写道: “天地间一片无际的、神秘的、柔软的 蓝,好像有只蓝色的歌在天边飘,融入 草丛飘向夜空。”这就将视觉的“蓝色” 与听觉的“歌”沟通了,让读者对歌有 色彩的感觉。
二、对 比
魏明伦在《巴山鬼话·序》中写道:
暮年的郭老有些可悲,他用违心的假 话否定自己黄金时代说过的大量真话。 晚年的巴老确实可贵,他用掏心的真 话忏悔自己灰暗时期说过的少量假话。
三、衬 托
第一节 传统技巧 三、 衬托
衬托,又叫“映衬”、 “陪衬”。它是用相似或相反 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使之 更加鲜明、突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