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人不见了_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_人不见了_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杨德广Ξ一、“人不见了”及教育的失缺不久前,我应邀到香港参加了“华人地区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学者50多人,就现代人的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上,台湾等地的学者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憾、也令人深思的问题,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不见了,这是现代人的最大悲剧”。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仅仅把人放在肉体、经验实证的层面中;现代人仅仅关注物质生活,而对其它方面的反应越来越冷漠,现代人被“物化了”(R eificati on ),落入商品拜物教(Comm odtyfetish is m )的原始愚昧之中,进入一个“去人化”(de 2hum am izati on )、“去位格化”(depersonalizati on )的可悲历程中。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是现代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品、人格失落了。

现代人似乎什么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我是谁”、“人是什么”。

这些观念是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其可信度、代表性有多大,但这些观念无情地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滋生出来的新的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恶质化”、“文化腐蚀化”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带来的“现代社会病”、“现代人病”。

这一问题的提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即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的不好同样会产生“现代社会病”、“现代人病”。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尖锐地指出,导致“人不见了”这一社会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失误。

他们认为,现代的社会教育已失去了真正教育的功效,甚至教育越普及,偏差越扩大。

现代人在今天错误的教育薰陶之下,“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人了”。

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性的目的,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一变而为物,人的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成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

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现代高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

人类创造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并进而激起人们去追逐、适应,去认识、把握和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人们学习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都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知识和本领。

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人类适应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

但教育在使人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的同时,相对124 1997 高等教育研究Ξ22从“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言,却放松了对人自身的研究和教育,没有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的发展。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人的精神生活贫乏了。

当代教育最大的失缺,就是没有着力于“为何而生”的教育,即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必然会沉迷于物质享乐之中,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所吞没。

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说过,人盲目地热衷于各种外在目的的追求,却忘记了关心自己的灵魂,忘记了“人是目的”的要义,忘记了人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就是要把失落的人找回来针对“人不见了”这一状况,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成“人”教育,通过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普通教育等来实现成“人”教育。

有些学者提出,迎接21世纪,人类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教育人们懂得“人是什么”、“我是谁”。

为此,台湾学者提出了“全人教育”的观点。

他们认为,教育过程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

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决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而且在胸襟、气质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表现。

“全人教育”的核心在“人”,目的在于了解人、认识人。

教育人成“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永恒属性。

“全人教育”旨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有齐备的通识(知识、见识、器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宇宙眼光。

这些观点揭示了教育的目标和本质。

其实恩格斯对此早就有深刻的论述,他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使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这种“摆脱”的多少、“差异”的大小,关键在于受教育的程度和效果。

一个人如果脱离教育和实践,光靠外在的教育,也不能成为一个“人”。

因而,必须把自我、教育、实践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缺一不可。

成“人”教育,既是中小学教育的任务,也是大学教育的任务,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

大学教育不能仅立足于培养“专门人才”,而要教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即能正确认识社会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三、西方人文教育的复归怎样实施成“人”教育,怎样加强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辩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支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只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削弱了教育陶冶人格的基本功能,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使高等教育陷入了狭隘的实用主义之中。

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是主要职能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如果放松了“为何而生”的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将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

这种现象在西方世界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许多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过分专门化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不仅是知识的分裂,而且是人格的分裂和文化的分裂;不仅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危机,而且也是一种真正的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指出:“如果我们要求自己能在已经创建的新条件下生存下去,那么大踏步地提高文化素质是首要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面对这一现状,十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重新受到高度重视。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假如你接受了人文教育……你活着就将不只是停留在个人这一水准上,在许多重大事件面前,你就不会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至少有时候你会把自己的命运(不管要怎样)看作为是用以说明人类的状况和命运的一个事例。

”这已成为美国课程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

他们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把一个在体力、智力、情感、伦理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因此,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纠正专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早在1992年,美国的26名著名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就在一份报告中批评美国大学轻视文科教育的倾向,尖锐指出不应使学生“为在大学毕业后得以谋取一份工作而学习,竟把全面提高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的远大目标抛在一旁”。

美国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在一份报告中也提出,有必要让人们重新明确高等教育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全部大学的课程设置,4年制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

美国高校学生入学以后,第一、二学年通常不属任何院系,不分专业,全部学习普通教育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哈佛大学在公共基础课中,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如果算上选修课程中的一些课程,基础课可达课程总量的50%左右。

斯坦福大学开设了8种科学文化课,包括西方文化、文学和艺术、哲学等,要求学生在8类课程中各选一门课。

麻省理工学院也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16.5%的自然科学课程。

在日本,有些学者批评日本的教育忽视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操,是“忽视另一半教育”。

所以,许多教育专家提出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观点,把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作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之一。

日本理工大学均设公共基础科目,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

总之,许多国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出发,都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维系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而提到显著位置。

四、我国高校应加强人文教育“人不见了”的现代社会病,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虽然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一直是比较重视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主要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导致重专业知识,不重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知识结构,重平均发展,不重个性发展。

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

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吸取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教训,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加强素质教育,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32从“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何以做人”、“为何而生”,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高等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中,应开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修养课,以拓宽德育的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担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介绍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重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的现状,应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

文化素质修养课可开设8种课程:(1)人文学科类: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赏析、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旅游礼仪学、西方哲学思想、西方文化概论等。

(2)社会科学类: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法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政治学原理、青年学、心理咨询、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社会科学名著赏析。

(3)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生物学、天体物理学、自然科学概论、科学学、现代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概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4)思想政治类:马克思主义名著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研究、现代历史人物研究、当代海峡两岸关系研究、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国际时事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