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企业质量档案企业名称:(企业公章)填表日期:年月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一、讲明(一)为了反映企业的质量治理和产品质量状况,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宏观治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治理条例》的规定,制定本档案。
(二)档案建立范围为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涉及国计民生和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及国家企业联系网点企业。
企业集团公司下设多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则依照在地原则各企业分不填写;但集团总公司若能够准确填报整个企业集团状况,则由总公司负责统一填写。
企业应按照统计法的规定,认真填写。
(三)本档案须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统一下发的调查软件进行数据填报和传输,企业必须在1月底前将软件导出的固定格式纸质报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及电子数据上报县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各企业在上报纸质表格时必须按表号顺序连同封面左侧装订。
(四)档案报表按照县、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逐级报送的程序,由国家质检总局汇总,并适时进行核查。
(五)企业只有一个法人营业执照或虽有一个以上营业执照但实际为一套领导班子的,按企业主导产品填写一份档案。
表格下方负责人为企业总经理或董事长。
(六)封面上的编号由15位数字组成。
其中第1、2位为省级行政区域代码,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填写;第3、4位为地级行政区域代码,由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填写;据其主导产品,按照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的中类(3位码)自行划分并填写。
(七)省级行政区域代码附后。
地级行政区域代码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县级行政区域代码由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
企业顺序号、县级及地级行政区域代码应逐级报送,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八)档案报表采纳中文填写,表中表示金额的数据保留两第5、6位为县级行政区域代码,由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填写;第7-12位为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建挡企业配发的顺序号,由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填写,企业顺序号不足6位时,以在顺序号前加0的方式补足6位;第13、14、15位为行业代码,由企业根位小数。
省级行政区域代码(依据GB/T2260-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划分)11北京 12天津 13河北 14山西 15内蒙古 21辽宁 22吉林 23黑龙江31上海 32江苏 33浙江 34安徽 35福建 36江西 37山东 41河南42湖北 43湖南 44广东 45广西 46海南 50重庆 51四川 52贵州 53云南 54西藏 61陕西 62甘肃 63青海 64宁夏 65新疆二、报表目录三、报表表示和指标解释企业名称: 200 年度效益情况资产合计流淌资产年平均余额资产固定资产小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产品销售收入产品利税合计利润总额年出口创汇附记指标:1)主导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5%以下;5%~10%之间;10~30%之间;30%~50%之间,50%以上;不清晰2)主导产品在同行业中的排序:前10名,10~20名之间;20~30名之间;30名之后;不清晰负责人:填表人:填表日期:200 年月日企业差不多情况(质档1表)(本表由企业填写!)一、指标解释1.“组织机构代码”是指全国组织机构代码治理中心向企业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上的企业代码,包括8位本位码及1位识不码共9位码。
2.“厂商识不代码”是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为企业配发的产品条码厂商识不代码,一般为7位或8位(3位国不码、5位厂商码)。
二、填表讲明1.本表部分栏目的填写,可抄报企业报送国家统计局的“企业概况差不多表(101表)”。
2.企业名称:与封面上加盖公章的企业中文名称一致。
3.“企业联系电话”、“传真”及“电子信箱”应填写企业综合部门的电话号码及电子信箱地址,如:厂办、总经办等,以便联系。
4.拥有一个以上产品注册商标的企业,应在“注册商标名称”栏内填写经常使用的若干商标名称,并按商标使用频率降序排列。
5.“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治理局联合公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填写。
6.“主导产品”由企业自己认定,原则上主导产品是相对比较稳定,且该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相对高的产品。
7.“所属行业”应依照企业主导产品,按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中类(3位码)自行划分填写。
8.“法人营业执照编号”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的证件编号。
9.“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尚未取得技术职称、但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分配毕业生。
10.“经济效益情况”与“工业企业财务状况表(B103表)”和“工业产销总值及要紧产品产量表(B201表)”一致,均按照现行价填写。
其中“产品利税合计”=“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12.“主导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和“在同行业中排序”:企业应依照实际情况在所选择具体数字段或不清晰前的“”内划“”。
质量治理状况表名:质档2表制表机关: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函[2003]84号有效期至:2005年6月企业名称: 200 年度负责人:填表人:填表日期:200 年月日质量治理状况(质档2表)(本表由企业填写!)一、指标解释1.“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指参加人事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2.“注册质量工程师”是指参加人事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质量工程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质量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通过注册的人员。
此项工作可能从2003年以后开始。
二、填表讲明1.“质量机构名称”应填写企业负责质量工作的最高层机构名称,“负责人”应为质量工作的最高层机构的负责人。
2.“从事质量工作人员总数”包括企业各级机构从事质量、检验、计量、标准化等相关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总数应与“质量治理人员”、“质量检验人员”、“计量治理人员”和“标准化治理人员”加和一致,如有一人身兼多职,则只计算其要紧的一项工作。
3.“企业职员参加质量治理培训人次”指企业内部、社会中介、团体、政府部门组织的正规培训。
4.“企业运用的要紧质量治理方法”:企业应依照日常治理中要紧的方法选择对应序号填写在方框内:全面质量治理=1;六西格玛=2;文件化的质量治理体系=3;QC小组活动=4;顾客中意度调查=5;综合记分卡=6;零缺陷治理=7;水平对比法=8;其它=9,选择“其它”时应在横线上写出具体的质量治理方法的名称。
5.“检验设备”指企业用于检测检验、计量工作的,且属于固定资产治理范围内的设备;依照企业实际情况,在“”内划“”。
6.“质量获奖情况”是指各级政府或政府质量工作主管部门对企业或其产品颁发的、仍在有效期内的质量方面奖项,其他非政府部门(如行业协会)颁发的各种质量奖不得填写。
同一产品多次获奖时,应填写所获的最高层次奖。
(如某种产品既是省名牌又是中国名牌,则只填写中国名牌)。
企业名称: 200 年产品质量水平的对比负责人:填表人:填表日期:200 年月日产品质量状况(质档3表)(本表由企业填写!)一、指标解释1.质量损失率F是指报告期产品质量成本的内部损失成本Ci(现行价)与外部损失成本Ce(现行价)之和与工业总产值Pc(现行价)之比。
计算公式为:F=(Ci+Ce)/Pc×100%。
2.工业产品销售率S是指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Psc(现行价)与工业总产值Pc(现行价)之比. 计算公式为:S=Psc/Pc×100% 。
3.新产品产值率N是指报告期新产品产值Pnc(现行价)与工业总产值Pc(现行价)之比. 计算公式为:N=Pnc/Pc×100% ;新产品是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获得地级以上新产品证书的产品。
新产品跟踪统计年限自新产品批量生产算起,民用消费类新产品为1年至3年,生产资料类新产品为2至4年。
4.成品最终检验合格率指出厂成品的合格率。
一次交验合格率指生产线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时产品的合格率。
二、填表讲明1. 企业自检率=企业自检项目数/企业进厂原材料需检项目总数100%;向供货单位索要证明率是指企业向供方索取质保书提供的检验项目数与原材料进厂需检验的总项目数之比。
其他几率以此类推按品种进行计算。
2. “企业质量检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数”是指企业检测检验机构内具有相关治理部门颁发的上岗证的人员总数。
3. 质检人员占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企业质量检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数/单位从业人员数100%。
4. “水平对比”栏中的产品名称,应选择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
若企业主导产品品种较多、栏目不够时,可另续表填写,并在表头予以注明。
“产品实物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比”栏中“确认”对应选择:依照政府、行业或社会权威机构评估=1;企业自评=2;“水平”对应选择:高于=1;相当=2;低于=3,并将对应的数值填写在表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