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德教育感悟

品德教育感悟

小学思品与社会的教学所感
最近我参加小学思品培训班的学习,这一个月我认真观看视频、参与在线讨论、与专家进行热点话题的答疑,收获很大,这些理论知识都很有效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下面就简单小结一下:
一、实现品德与生活相统一的课程观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小学品德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品德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的倾向,鲜明地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

《课标》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品德与生活相统一。

例如:二年级下册《家里来了客》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知道接待客人时应有的礼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友好地接待客人。

在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小朋友们你做过客吗?别人是怎么招待你的?你的心情怎样?你家里来过哪些客人?你是怎么招待的?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概括出:客人来了要有礼有节先问好,再请入座,并给客人端上水果或糖、泡茶等,客人走了要送别等待客之道。

接着我又组织和开展待客模拟活动。

(1)师生合作进行生活模拟:老师到小朋友家来做客,怎么接待?然后由其他同学评议:这位小主人当得怎么样?
(2)教师提供一组生活模拟内容:小伙伴来了、爷爷奶奶来了、叔叔阿姨来了……我们怎么接待?陌生人来了我们又该怎么接待?学生分组选择,开展生活情景模拟活动。

(3)学生汇报表演,交流评议小结,使学生学会招待各种类别的客人。

像“家里来了客”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我就从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经验展开,让学生自主讨论“客人来了应如何招待”。

在学生明确了接待客人的基本礼节后,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招待各种客人”的模拟活动,在这种课堂“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深化体验,扩展和提升经验,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实践。

二、实现品德课程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标》中建议: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所以有效的创设情境能够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果按照创设有效情境的原则来设计的情境,这个情境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这个经验和知识是要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新的问题情境能够帮他去解决新问题,他走向社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在课堂里老师都没教过,但是你在课堂里学的这些知识是要能迁移的,所以专家所说的这个情境,听上去可能有点难,但是我们如果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的话就要有这样一种情境,能够让他在情境当中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还有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他还要培养他的一种思维能力,提高他的判断力,对复杂的现象的判断力,还有一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一种深度的认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学校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一种环境,课堂里是一个比较纯净的环境,那么社会生活就比较复杂了,所以我们的学生从课堂里一出来就要进入到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或事,他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要去碰到那么多的事,那么他在这个社会里要融入到社会里,参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健康成长,为社会做贡献,他就必须有很多知识,很多丰富的经验,那么这些经验这些知识,大部分在学校里获得,那么学校给他们什么呢?学校给他们的经验在有限的时
间里只能给他们这么一些经验和知识,那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创设一些情境寻找典型的情境,典型的事例让他们去体验,然后这些体验能够让他们有一种变通性,让他们掌握的那种能力能够在社会上变通,主要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教学情境是单纯的,那我们就要让我们的情境尽量多给他们看看社会的不同的方面,那他走进社会就能比较能够适应尽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情境的创设主要是能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总之,创设有效的情境,努力把孩子带到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能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重在导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要求我们老师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将这些比较宏观的课程目标落实到我们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去,特别是在细节上有所体现。

课标指出:教学过程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催化剂,是最好的老师。

自主学习理论也强调培养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动地学习。

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带有直觉性、形象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具体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独具匠心地创设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点燃其求知欲望,激发其兴趣,将其带入一种好奇、渴盼而急不可耐的境界。

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

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我们在倡导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时,其实教师的角色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那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也作出了相应的提示:教师应该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比如对于支持者来说,更强调的是教师(尤其是对低年级儿童来说)应该是一个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助手,能够为儿童营造有利于探究品德与生活问题的一个开放性的环境提供他们探究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课标中谈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对帮助孩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

那么就是在这个导向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去导孩子,这就需要老师还要多做一些功课,这个功课就包括了老师要对孩子们的性格特点、思维水准、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生活喜好包括家庭等等这些的这些条件都能够有所了解,把握清楚,否则你所提的问题就可能深了、脱节了,如果你提的过浅了,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老师很幼稚,所以老师要对孩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另外我觉得老师对学校或者对所在的这个地区具有的风土人情文化这种外界的东西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

这样的情况下老师重要的就是导,你要能出有含金量的问题,往往导的好不好关键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合理不合理提的有没有启发性,一个好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说第一它要来自学生原本有的疑问,第二就是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不定的回答或者说一些思考。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创设情境,有效的问题引导,不仅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而且要挑战学生的经验,通过后续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进而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有效评价必须先改变教师的评价观念
新课标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多用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在讨论中碰撞,在感悟中进步
本次培训,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天光云影共绯徊,”在培训中,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在线讨论与专家答疑,班级里的每个人在培训后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

在班级论坛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想。

在论坛中大家各抒己见,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互动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在一次小组讨论时我谈到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尽情发挥,可是这当中难免会出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于不符合常理的情况,这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这一话题引起小组学员们的热议,有的说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不要认为学生的思维不在正轨,事实上这是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火花在迸发,这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新理念。

有的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意效果。

有的说对于出
现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分肯定,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这样不会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也有的指出这种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所带来的进步是任何催化剂都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要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宽我的视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专业技能。

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相信。

通过学习,我将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实践,到那时,自己的工作将是更加得心应手了。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

对于培训给我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

总之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会力求常态教研,力求自己每天有一些收获,每天有一些进步,让自己能够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踏踏实实、稳健地前进。

但我也深深地知道,我距离一个真正的名师相差甚远。

前面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在教学中辛勤开拓,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换来明天的累累硕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