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开放性应用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人开放性应用题,能冲破传统应用题的封闭性。
开放题的灵活性、多变性、趣味
性、生活性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创新的舞台,使他们聪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
发挥。
一、开放性应用题,形式要开放
可以用故事、表格、对话、图形等形式来呈现数量间的关系。
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语言要形象,给
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同学们,我们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国家明令禁止中小学生抽烟。
可是空洞地说教对抽烟者来说
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下面我们就。
(1)(1)一个一般收入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香烟,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
①每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每年按12个月算,不算闰年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如果他手头有1890元,问他可以抽几个月?
(2)一个收入较高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25元的“小熊猫”香烟,那么:
①每月(按30天算)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每年(12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如果他手头有4500元,问他可以抽烟几个月?
④请同学们调查你周围的抽烟人的抽烟情况,劝他戒烟并自编一道数学题。
这一道题很有现实意义,把司空见惯的抽烟行为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很具有说服力。
二、开放性应用题从条件上开放
同学们经常接触到的应用题都是题中有充足条件来解答问题,长此下去,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一旦遇到条件不足、条件多余、条件隐藏的问题,就倍感迷茫。
设计条件开放的题目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的思维。
例如
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单独修甲队10天修完,乙队15天修完,两队合修3天后,让乙队去修。
甲乙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解法一:根据已知条件,甲队每天修1200÷10=120(米),乙队每天修1200÷15=80(米),两队每天修120+80=200(米),合修需1200÷200=6(天)修完。
合修3天是多余条件。
解法二:可以先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合修需,从而发现,1200米、合修3天都是多余条件。
引导学生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哪些条件来解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探索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应用题从问题上开放
可以补充问题、选择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问题的开放可以使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例如六年级一位同学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5千米/
?(涂黑的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
这道题就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抽象的高度上驰骋。
(1)它可以填上,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享誉?(2)摩托车先从甲地地开出10分钟,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几小时相遇?(3)两车
同时从甲地同向而行,5分钟后相距多远?只要学生们填上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所填问题的不同,反应出学生认知结构不同,让所有学生都会解答。
四、开放性应用题从策略上开放
开放性应用题与传统一题多解有联系,但也有本质的区别,使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星期六,小王到水库去钓鱼,他先后遇到了同事小张和小李,,一天下来他们共钓掉了21条鱼,如果按钓鱼时间长短来分鱼,小王分得总数的,小张得总数的,小利则应分得总数的,同学们,他们三人会怎么样来分呢?
第一种方法,按钓鱼时间的长短分:
三人的钓鱼时间比是:
小王分得的条数:
小张分得的条数;
小李分得的条数:
第二种方法:先称一下21条鱼的总质量,然后按10:6:5的比例来分。
第三种方法: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人是好朋友,谁也不在乎分的多少,所以他们三人把21条鱼平均,每人分地7条。
同学们你还有别的分法吗?
由于考虑问题角度不同,分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应用题会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五、开放性应用题,从结论上开放
传统应用题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学生满足于只要把答案找出来就行,不再进行深钻细研。
设计开放性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更深、更广的思考,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
例;六(一)班有48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占,该班的同学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兴趣小组的男同学有多少人?
全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如果女同学全部参加兴趣小组,则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22人。
如果女同学有一人没参加则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23人。
如果女同学有二人没参加则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24人……如果女同学中有6人没参加,则男生参加兴趣小组有28人。
答案不是唯一的,但是结论有一个范围,也就是在不参加兴趣小组总人数中,男、女生人数有直接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希望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当今开放的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用数学的观点、方式来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与数有关系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