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尔基童年读书心得五篇

高尔基童年读书心得五篇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00字_高尔基童年读书心得五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00字(一)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

在这本书中,主人
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与母亲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后来跟随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家里。

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使人感动,但他也为这吃了不少的苦头,经常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泪。


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

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
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高尔基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我觉得我们拥有一个比高尔基幸福的童年,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
吧!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00字(二)
最近我看了一部叫《童年》的小说,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达室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

《童年》讲述的是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

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
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
状况。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的剥削手下的工人。

有一次
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了过去。

幼小的主人
公也曾被用树枝抽的失去了知觉。

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
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人,整日为争夺家产争
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
庭里,幼小的主人公过早的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只有在苦难中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00字(三)
我看完了高尔基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在人间》这一章后,非常深切的感到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不幸。

那是在高尔基十一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幸去世,而外祖父也在家道中落。

他无法再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入社会,独立谋生。

他先后在鞋店、圣像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
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

当高尔基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终于
结识了正直的厨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

此后,在善良
的裁缝妻子,美丽的“玛尔戈皇后”的帮助下,在书籍的帮助下,
小高尔基在书籍的海洋里越游越畅。

正是这些书籍,开拓了他的眼界,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于是,在五年以后,高尔
基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去了喀山。

高尔基小时候,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次学习画图的机会,结果老主妇用可怕的暴力制止了他。

于是,在高尔基的生活中,每天就只有干活,因为只有干活,才能吃饱饭。

哪像我们现在,有时候坐在宽敞明亮的的教室里还要抱怨,抱怨老
师拖堂、作业留多了等等,拿我们的生活和高尔基小时候相比,我
们又有什么话好说呢?我们现在衣食无忧,娱乐产品一大堆,还时不
时的抱怨,抱怨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拿我们的生活和高
尔基小时候相比,我们又有什么话好说呢?所以,好好珍惜现在美好
的童年时光吧!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00字(四)
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受益匪浅,我的童年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比他幸福多了。

高尔基小时候在一个木工家庭生活,5岁时,父亲的病去世了,
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时只好穿他妈妈
的鞋、外祖母的上衣和散腿的裤子,这样的一身搭配起来很不好看,常常引起同学们的嘲笑。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穿的全是新衣服。


我们还身在福中不知福,竟然挑三拣四的。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能捡破烂换钱来交学费,如果他运气好了,也只能卖半个卢布,有许多同学都说他“臭”.高尔基却把别人的嘲
笑当成是催促自己学习的动力。

他发奋努力,刻苦读书,终于取得
了优异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十分惭愧,我们一定要向高尔基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少年。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300字(五)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
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
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
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

儿童并不是
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
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

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
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
看住他。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
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
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
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
往前走。

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
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

看到这里我
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
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
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
是有这个必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