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人大金融硕士历年报录比分析

历年人大金融硕士历年报录比分析

历年人大金融硕士历年报录比分析
今天凯程蒙蒙老师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人大金融专硕项目(全日制)自招生以来,包括历年复试线,复试人数,内部调剂及淘汰情况的招录信息。

1.2014年北京本部复试共计100左右,全日制复试96人左右,录取91人;剩余调剂到非全日制,共录取7人(非全日制项目是指2年毕业,学费7W+,晚上和周末授课,不提供住宿,可以视为上班族的福利,2014首次招生,340复试线)。

2.2015年开始比较残酷的一年有人在复试被刷了,而且也没有以前的福利了,2016、2017年延续同样的情况,2018年也将延续2016、2017年的情况。

人大金融硕士非全日制2017年已取消,这几年预计也不会再招生了,因为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保证同等的质量,但非全日制因为上课的时间问题难以保证与全日制同等质量。

所以分高才是王道,多一分是一分;考研找最好的团队做最好的准备
(1)对2014的扩招的解读:2013年9月人大公布简章,其中北京统考名额20人,苏州统考名额30人,最终分别录取91人与46人。

由此可见,北京院扩招比率极大,据凯程分析,这应该是因为
a苏州学院完全独立招生,北京的导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b最初简章上50人的非全日制项目被削减,提供多余名额(非全日制金融硕士项目之前央财金融院试行过,效果不佳。

估计是中财金院吸取教训,中途放弃了)。

尽管目前北京方向的考生不能调剂到苏州,但其招生名额的扩大亦可以视为对此的补偿。

相比清华道口112人的录取规模,人大90+人的扩招进一步提高了其报考的性价比。

但是这个良好的性价比在2015没了,2016年和2017也都没了。

毕竟学校资源有限,尤其是教师和住宿资源,因为每个老师最多能带5个专硕(含非全日制),3个学硕。

这么算下来每届大概也就160人,推免一般占到40%的名额,剩下的给统考。

对报录比的解读:考虑到2014的扩招,理性的报录比应该以前3年的数据为参考对象。

简要分析,在2013年的人大简章中,北京统考名额10人、苏州统考名额60人,初试时北京报考547人、苏州报考442人。

2013年的报录比2013和2017的报录比比较有参考意义,对比后发现2013年和2017差别不大,我们基本可以认为人大金融从2013年到2017年的报录比基本没变。

具体的2014、2015、2016年的详细数据,因为人大未公布官方数据,准确的未知。

关于2017年北京财政金融学院的录取人数,正式录取的有99人,但是有一人放弃了,所以官方的98为实际缴费的人数。

招生简章分析:针对北京的财政金融学院,有同学就有疑问了?
1.2013年简章10人,录取36人;
2.2014年简章20人,录取91人;
3.2015年简章20人,录取61人;
4.2016年财政金融学院拟招收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35人,其中拟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05人(推荐免试生约60人左右),剩下给统考的就45人左右,拟招收非全日制金融硕士(财富管理方向)研究生30人(不提供住宿),全日制录取84人(因为非全日制空出来15个名额,同时推免没推免到60人以及后期复试时有的学院剩下招生名额,学院就争取过来了,所以招了84人),非全日制录取15人;
5.2017年财政金融学院拟招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160人,其中接收全日制推荐免试生64人,全日制录取99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2017年未招收非全日制的金融硕士,可能是因为教育的文件要求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保证同等的教学上课,而非全日制因为一般是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很难与全日制保持同等的教学质量。

所以人大决定不招收非全日制的金融硕士了,后续大概率不招生了,2018的简章上也没说招。

2018年财政金融学院拟招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160人,其中拟接收全日制推荐免试生约70人左右,剩余90个名额左右给统考,那么简章的参考意义何在?
通过对历史情况的分析,可知每年都会比简章扩张一点,但是得看当年的保研人数,但是保研人数也是有控制(占总名额的40%左右),这几年基本上稳定了,2014年可能是个例外。

苏州国际学院的,2015-2017统考和保研的总和基本都是60人左右,推免30-40人,统考招生20-30人。

由于学校办学的硬件设施有限,每年的招生名额这几年都基本稳定了,同时推免的招生政策
也相对稳定,所以剩余给统考招生名额也相对固定。

另外2019年人大北京通州校区部分投入使用,届时办学空间瞬间扩大,所以预计2019年或者2020人大金融硕士会出现扩招,此观点纯属分析,没有官方文件支持,请考生理性报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