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故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此外,“二十四节气”背后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一起来重温这24个小故事吧:二十四節氣故事-立春“立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
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
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
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忙上前打听,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
道人也莫名其妙。
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
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
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
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
”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
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
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
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
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
“咬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二十四節氣故事-雨水“雨水”:雨水节与春龙节密切相关。
民间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春龙节,认为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天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一大早就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便烧香上供。
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引田龙”。
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意为“挑龙头”“吃龙胆”。
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
比如起床后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懂针线,就是怕扎了龙眼睛。
有的地方不洗衣服,是怕伤了龙鳞。
这一天,大家都要理发,希望走好运,而给小孩理发就叫“剃龙头”。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经出嫁的女儿,所谓“二月二接宝贝儿”。
这要数老北京人的礼数多了。
正月里姑奶奶不能住在娘家,初二回娘家拜年后晚上也得回婆家睡。
但二月二这天,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十天半个月。
为啥呢?一是正月里忙活了那么久,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歇。
二来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开始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整军备战”。
于是,在回娘家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串门聊天,形同休假。
二十四節氣故事-驚蟄“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构成了生动画面和无穷故事,很神奇。
可以遐想远方一声初始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精灵被唤醒,它们睁开惺忪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各自门户。
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反映对象的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像一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那位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乍亮,该上路了。
此地,惊蛰,草还没有冲出来用新绿包围从冬日走出的人群。
盘桓已久的街冰却稀释为水,像攥一个东西没攥住滑手了。
南风至,吹在脸上,是另一番话语,不止温润,还有情意。
天该暖了,天气仍然被人们喊冷。
此际“冻人不冻水”,人体汗毛眼初开,阳气领先,反而挡不住些微春寒。
汗毛眼是人体九万八千窍孔之一,何故而开?因为惊蛰。
二十四節氣故事-春分“春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春分节气过后,天气越来越温暖,草长莺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
“玄鸟”指燕子,在南方过冬的燕子又飞回了北方。
二候“雷乃发声”。
下雨时,你会听到春雷的声音。
三候“始电”。
下雨时,当你听到雷声前,先看到了闪电。
二十四節氣故事-清明“清明”: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保护晋国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饥寒交迫之际,为了不让重耳饿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大王,要给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隐居到大山里。
有人为了把介子推逼出来,建议放火烧山,结果火烧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
等火熄灭后,介子推的尸体被人们找到。
重耳后悔不已。
为了纪念介子推,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后来就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节。
二十四節氣故事-谷雨“谷雨”: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
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
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汉字的苦难,辞官外出,遍访九州,回到家乡杨武村,独独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
造了三年,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
玉帝听到这件事,大受感动,决定重奖仓颉。
奖啥呢?奖了个金人。
那一天晚上,仓颉正在甜睡,忽听有人喊他;“仓颉,快来领奖。
”仓颉迷迷糊糊地挣开眼睛,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
他不知这是啥缘故,急忙坐起来四下里看。
这一看不要紧,却看见地上立着个金人。
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搞的,哪儿来的这金人?莫非是在做梦?正想着,东邻西舍的公鸡呜呜啼叫,不一会天亮了,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
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
又一想,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样的奖励。
于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
第二天,他叫来全村的小伙子,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黄帝宫中。
黄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捡的,并说这是天下之物。
理应为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捡得,不敢占为私有,特来晋献。
黄帝深知他的人格高尚,笑着收受了。
可是,过了四五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了。
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
却说仓颉正在酣睡,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仓颉,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
”那人又说:“好,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
”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繁星,知道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呼地入睡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
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半个时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
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
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是玉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读黄帝报说。
他走到半路,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相互说清情况,又一块去见黄帝。
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
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
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
白水人民都把这一天做为祭祀仓颉的节日。
二十四節氣故事-立夏“立夏”:到了立夏,天气回暖,人们渐渐地脱掉厚重的外衣,开始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
在立夏这个节气日,因为各个地方有不一样的习俗,所以更是热闹十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节气之后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
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二十四節氣故事-小滿“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节气之后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
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小满不像冬至、清明等节气那样为人熟知,但它以特有的方式和哲理,释放着它特有的韵味。
夏天来了,人们的心情消沉而浮躁,没有欲望的人生,可能了无新意;欲望过于强烈,又恐贪婪伴随。
让我们掌握一个小满的尺度,活得朴素、从容、平和,遂有一种知足感与幸福感。
二十四節氣故事-芒種“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
“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二十四節氣故事-夏至“夏至”: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夏至后重在养心。
谓夏至,就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
听说夏至夜可是有魔力的哦!在仲夏夜12点的时候,所有的精灵都会出来玩,她们如果听到了人们在那一刻许下的愿望,就会帮助人们实现,精灵们还会在你的眼皮上滴上一滴神奇的药水,它会让你爱上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