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文化是提高素质的基石,是塑造人格的载体。
连续两年的十七大会议上,都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为重要问题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作为社会文化高地,保存、传承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的高校来说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必要性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需要、人民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政府执政能力更是日益提高,即使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诸多国家经济陷入低迷、民众失业率激增、生活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中国虽然不能说毫无受到波及和影响,但在政府对事件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保障下,金融危机对普通老百姓带来的“伤害”并没有其他国家严重。
并且近几年,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积极进行,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推行确实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长期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基层群众中反响不错。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也较以往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大量闲置资金投入物质消费中,使自己生活的更加舒心。
可在我看来,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前,我国整体发展只能概括为“喜忧参半”。
如果将上述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建设稳步进行以及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提升看作是喜,那么近两年来频发的诸如“药家鑫”事件、“李刚”事件、
留学生上海机场刺母事件、深圳的某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生、公务员廖某殴打亲生父母一事以及社会主流文化被扭曲,非主流文化盛行等等现象,无疑对我们这个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倡导仁爱、和谐、互助、友爱的文化大国来说,都是一个忧。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大力发展和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将经济增长看作是最直接有效的提升途径。
可当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取得一定成绩之时,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却让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感到“羞愧”。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和基蕴十分丰厚的大国,可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却会出现贪污腐败严重、藐视生命、漠视伦理道德和人性的事件,原因何为?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都不能单靠经济增长速度和数字来评定,以数盖全和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都是不确切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兼备经济发展、制度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虽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
就如同古代时期的战车,将我国的综合国力比作战车,战车的四个轮子分别代表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若想获得胜利,必须四个轮子一起发力共同前进,如若只是代表经济、制度和社会的三个轮子强而有力在不断前进,而代表文化的轮子最初是与其他三个轮子同步前进,但随着时间流逝文化这个轮子在没有“养护”、“维修”的情况下,较之其他三个轮子就会显得越发无力,长此以往,终有
车毁的一天。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因素来综合考虑。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已经摆脱无饭吃、无衣穿的情况,绝大多数人已经步入小康,甚至有的家庭开始将闲置资金用于购房投资、买车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生活质量。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后,就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和追求。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有违道德的事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开始呼唤道德重塑、文化升温。
面对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以及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和政府必须根据人民和社会需求作出新部署。
不难看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
二、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关键食粮——人才
说到文化,人们马上会想到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也就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但这只是传统意义上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文化。
而真正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其的定义已不下260余种,大致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
“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
”狭义上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
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意识形态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看,文化都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成分,因此,文化毫无疑问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塑造和养成要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来完成,这三个方面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第一个接触到可以获取认知的地方,故此,家庭可以看做是文化塑造的基础。
学校是一个人要花费二十多年的时间坚持从事同一职业的地方,它存在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加之学校本身就是传统意义上文化传播的主要源泉,所以,学校可以看做是文化塑造的关键和核心。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进入社会就会面临诸多挑战和冲击,会接触各式新鲜事物和它们本身包含的文化,亦会对人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是对以往文化塑造的检验。
学校是文化塑造的核心和关键,而高校是各类专业人才和社会建设主力军的产生地和培养园,因此,在高校进行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性意义。
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以及国内外各种新旧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示范、提升和传播功能,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同时,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作为培养新一代生力军
的高校,并将在此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肩负着独有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③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第一版)[n].人民日报,2011—10—19.
②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王苗苗(1988—),女,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费腾(1988—),男,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