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含单元章,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含单元章,教学设计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单元(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总课时数 4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课标
要求

教材
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主题单元教学中,学生学习功的概念,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会进行功率的简单计算.




在日常生活中,“做工”是指消耗体力、脑力和劳动。

如农民种地,工程技术人员伏案设计、军人站岗等等含意很广。

但在物理学中,“做功”的
含意很窄,它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

这两个因素是,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两上因素缺一不可,缺
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物理上就说没有做功;做功是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
程,对物体作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增加。

,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
的欲望。

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
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功率的概念,记住定义式、符号和单位,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知道做功的两
个必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
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做功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第页(总页)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页(总 页) 课题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 课型
新授课 第几 课时 1 第一稿: 备课组长:
第二稿: 备课组长:
第三稿:
备课组长: 课





(三维)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
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
方法

手段 猜想、实验、讨论等综合探究式教学法
使





想 对于本节课教材的分析,主要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围绕功的物理意义展开。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3、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生活中的功有“贡献”、“功劳”等丰富的意思,力学中的功吸收了生活中功的意思,但它也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一、力学中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多媒体课件演示)
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的过程中,举力是否做了功?
⑵马拉木头水平前进,马的拉力是否做功?
⑶起重机把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的钢绳的拉力是否做了功?
⑷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冰球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归纳总结]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分析回答
理解
第页(总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
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二、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 W = 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 W = 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学生阅读课本]
理解、记忆
[学生讨论]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学生分析】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自主学习
理解掌握
第页(总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补充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项目检测内容
当堂达标检测1、起重机的钢绳将500N的物体匀速提高6m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m,钢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重力做的功为 J。

2、步枪子弹重0.2N,枪膛长50cm,,火药爆炸对子弹平均推力为5×105N,子弹离开枪口后,空中飞行200米落地,火药推力做功为 J
3、重量为10N的物体,在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1m,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为3N,试问拉力在此两种情形下所做功的大小关系:()
A.在光滑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B.在粗糙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C.两种情况所做功的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20N的水平力将5N的球沿地面滚出,球滚10m停下,滚动过程中推力做功()
A.150J
B.200J
C.50J
D.0J
5、放在水平面上重150N的小车,在10N水平拉力下,沿拉力的方向匀速前进了20米,在此过程中()
A.拉力做功200J
B.重力做功3000J
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50N
D.重力做功为3200J
6、质量为40kg的物体受到100N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cm。

(每问2分)
求:(1)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功
一.功的定义:
1、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二、功的计算:功=力×距离公式: W = Fs
单位:焦耳符号: J
作业设计
1、重100N的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前进4m,外力做的
功为 J,重力做的功为 J。

2、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对书包做的功约为() A、
0J B、400J C、2000J D、2400J
3、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丁美媛获得女子75kg以上级举重金牌,她的挺
举成绩是165kg。

估算她在挺举全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为() A、3×
102J B、 1×103J C、3×103J D、 5×103J
4、用200N的力,在粗糙不同的水平路面,沿水平方向分别拉重500N和800N
的两辆小车匀速前进4m,则() A、拉重车做的功多 B、拉轻车做的功

C、拉两辆车做的功一样多
D、无法确定
教学后记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
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
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
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
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
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第页(总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