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中学初2016级初三(下)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分数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4分)(1)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2)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过了。
(3)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万恶不shè()的罪行。
(4)他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zhì()息的疲倦把他淹没。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日本帝国主义想让我们沦为亡国奴,难道我们就该引颈受戮....不成?B.江津的滨江新城发展迅速,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
C.他画的桃花非常逼真,含苞欲放,给人以一种妙手回春....的感觉。
D.儿子参加中考,她在家里如坐针毡....,急得不得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四面山成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
B.重庆市江津区、安徽省金寨县等区县一起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
C.是否高度重视人才,是江津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D.据统计,江津区2015年工业产值大约1650亿元人民币左右。
4.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
(3分)(1)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2)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3)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4)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5)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6)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5)(6)(4)(1)(3)(2)B.(5)(1)(3)(6)(4)(2)C.(1)(3)(2)(5)(4)(6)D.(3)(2)(5)(1)(4)(6)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乙己》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孟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C.澳大利亚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是不朽的世界名著。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6.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下面材料中所得到的的启示。
(2分)猫头鹰的样子不讨人喜欢,叫声凄厉,被人视作“不祥之鸟”,然而它是益鸟;蝴蝶绝丽多姿,翩翩起舞,招人喜爱,然而它是害虫。
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7.综合性学习。
(12分)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
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
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毕业在即,请你认真完成以下题目。
(1)师恩难忘(4分)老师如同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成长,请你仿照下列句式,继续完成对老师的赞美:您高擎智慧的火炬,带领我们走过无知的黑暗;您摊开青春的画纸,;您启动知识的巨轮,。
(2)多彩生活(2分)即将毕业,班级计划组织主题班会,让同学追忆岁月,畅谈人生,请你设计结合示例,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②③④绘一绘前程美景(3)歌舞升平(3分)班会上有歌舞表演,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4)毕业纪念(3分)班级制作了一份毕业纪念册,想让学校龚校长题词,你作为班级代表,应该怎样对龚校长说?二、文言文积累与阅读(25分)(一)古诗文积累。
(10分)8.古诗文默写填空。
(10分,每空1分)(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
(《孟子》)(2)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诗经》)(3)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4),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5)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6)诗人杨炯在《从军行》抒发了自己宁可当一名下级军官也要投军报国,投笔从戎的决心的句子是:,。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诗句是,。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
(15分)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齐师伐.我(2)小惠未徧.(3)神弗福.也(4)望其旗靡.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4分)(1)政治方面:(2)军事方面:12.你认为鲁庄公是“鄙”还是“不鄙”呢?请简述理由。
(3分)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20分)素颜如雪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
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
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
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
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这是世间最惬意优雅的事!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
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
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
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
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
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
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
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
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
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
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
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
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在看着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
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
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
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
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
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3.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分)14.第④⑤段加点词“好文字”指什么样的文字?(2分)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4分)16.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4分)17.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20分)读书莫忘做笔记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
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
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
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
”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
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
“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
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
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