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褐煤资源分布与生产情况到1995年底,中国已探明的褐煤保有储量达1303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3%弱。
中国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西南部的云南省境内。
1. 中国褐煤资源的形成时代从中国褐煤的形成时代看,以中生界侏罗纪褐煤储量的比例最多,约占全国褐煤储量的4/5,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东北三省紧密相连的东三盟地区。
新生代第三纪褐煤资源约占全国褐煤储量的1/5左右,主要赋存在云南省境内。
四川、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也有少量第三纪褐煤,华东区的第三纪褐煤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东北三省也有部分第三纪褐煤。
在侏罗纪褐煤中极少有早中侏罗纪褐煤,一般均属晚侏罗纪褐煤。
中国侏罗纪褐煤资源的特点是含煤面积大,煤层厚。
如内蒙古东部的胜利煤田,其煤层总厚度达20~100m以上。
最厚处可达237m。
晚第三纪褐煤资源的特点是除云南省境内的昭通煤田和小龙潭煤田等煤层厚度大,其可采总厚度可达50m以上外,其余绝大多数煤田的煤层厚度不超过10m.且矿点多而分散、煤层埋藏浅,适合于小型露天开采。
早第三纪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山东省境内,分布面积少,多为中小型煤田,煤层埋藏相对较深。
大多适宜井工开采。
2.中国褐煤资源的地质勘探状况和煤层赋存情况据地矿部门的资料表明,中国对已有褐煤资源的勘探程度不高,在全国近1300亿t的褐煤储量中,经过精查勘探的地质储量(A十B十C级)还不到褐煤总储量的6%。
有90%以上的褐煤资源只经有普查或详查勘探,故其储量级别不高,可靠程度较低。
鉴于大多数褐煤资源的硫分较低,S t.d一般在1%以下,因此如何加强勘探和合理开发我国褐煤资源,将对褐煤的洁净燃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褐煤的综合利用(如液化、气化等褐煤转化工艺)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地质勘探资料显示,中国褐煤的埋藏深度普遍较浅,—般都不超过数百米,其中有不少距地表只有十几米甚至几米,而不少褐煤煤田适于露天开采,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且还可增高生产的安全性。
如内蒙古东部的扎赉诺尔、平庄、元宝山、霍林河、伊敏河等晚侏罗纪褐煤矿区,云南省的昭通、小龙潭等许多第三纪煤田,都可用露天开采.其中伊敏河第—露天矿目前已实现煤电联营,产煤直接供坑口电站使用.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中国各大区褐煤资源的分布概况由煤田地质勘探资料表明,中国的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约占全国褐煤地质储量的3/4以上(表1—5),其中又以内蒙古农部地区赋存最多。
西南区是我国仅次于华北区的第二大褐煤基地,其储量约占全国褐煤的1/8,其中大部又分布在云南省境内。
但西南区的褐煤几乎全部是第三纪较年轻褐煤,而华北区的褐煤则绝大多数为侏罗纪的年老褐煤。
东北、中南、西北和华东四大区褐煤资源的数量均较少。
4.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褐煤资源的分布由表1—6表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褐煤储量占绝对多数的一个省(区)分,占全国褐煤资源的3/4以上。
褐煤储量占全国第二位的云南省,其褐煤资源也只占全国的1/8左右。
其它各省(区)的褐煤储量均不到全国的3%(表1)。
表1中国各大区褐煤储量分布大区名称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占全国褐煤储量(%)77.8 4.7 1.3 2.0 12.5 1.7占本区煤炭总储量(%)16.2 19.5 2.6 7.6 15.8 2.94.1内蒙古自治区我国储量最大的一些褐煤煤田几乎都集中在内蒙古东部靠近东北三省的边境地区。
其中开发较早的有扎赉诺尔、元宝山、平庄等煤田,随后有霍林河煤田、伊敏河煤田和大雁煤田,这些煤田的储量都在几十亿吨到上百亿吨。
80年代开发的宝日希勒煤旧不仅储量大,交通方便(在海拉尔市近郊区)。
且灰分、硫分均低,是我国的优质褐煤之主要基地之一,但目前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
储量最大的要数目前尚未大规模开发的胜利煤田,其地质储量达150亿t以上。
兹将各主要煤田的褐煤资源情况分述于下。
表2 全国各省(区)褐煤储量分布省(区)别占全国褐煤储量主要成煤时代占本省(区)煤炭储量内蒙古云南黑龙江辽宁山东吉林广西其他各省(区)77.112.62.61.51.30.90.82.7晚侏罗纪晚第三纪早第三纪早第三纪早第三纪早第三纪第三纪第三纪47.465.78.516.54.38.035.8-----(1)扎赉诺尔煤田扎赉诺尔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盟之西部。
行政隶属于满洲里市管理。
煤田西起扎赉诺尔断层,东至阿尔公断层,北至中俄边界,南抵呼伦湖。
煤出走向长45km,倾向宽23km,面积约1035km2,煤田中部平缓,东西两侧较高,为丘陵和低山,海拔标高在570一870m之间。
煤田内交通方便,哈(尔滨)一满(洲里)铁路通过煤田北部,扎赉诺尔车站西距满洲里市29km,东距海拉尔市160km.有专用铁路线通往各生产矿井口,公路四通八达。
煤田出露地层自老而新为石炭、二叠纪的角页岩、砂质页岩等酸性熔岩、。
晚侏罗纪兴安岭统的粗面岩、安山岩、英安岩、凝灰岩、玄武岩、扎赉诺尔统煤系和第四纪泥岩、粉砂岩、砂砾岩、砂质粘土和腐植土等。
扎赉诺尔煤田的含煤系可分为大磨拐图河组和伊敏组。
大磨拐图河组的底部为灰褐色砾岩、砂砾岩、灰色及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Ⅲ、Ⅳ两个煤层群.全组厚度达650m以上。
伊敏组由灰白和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凝灰岩及Ⅰ、Ⅱ两个煤层群组成,总厚400~750m。
煤田构造:煤田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呼伦贝尔盆地西缘,为呼伦湖地堑北部次一级盆地,呈一不对称的平缓向斜构造,轴向北北东20。
~30。
,北部略抬起,向南倾没于呼伦湖。
向斜两翼地层东缓西陡,东翼倾角3。
~5。
,西翼为7。
~10。
盆地东西两侧均有新华夏系北北东主干断层控制,西部为扎赉诺尔断层,断距350m左右,东部为阿尔公断层,断距约550m;这些构造控制了煤田的形成和煤系地层展布。
区内构造简单,具有小型挠曲,呈缓波状起伏,断裂发育,走向多呈北北东,倾角50。
~70。
,落差介于20~150m之间。
煤田内发育有海西期花岗岩侵入前寒武纪及石炭~二叠纪地层,有时作为煤系基底。
还有燕山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于煤田外围,并直接构成扎赉诺尔群的基底.但火成岩对煤系、煤层均无影响。
扎赉诺尔煤田周围水资源丰富,其南部有呼伦湖。
面积1822~2315km2,储水量在90亿m3以上。
地下含水层主要有早侏罗纪含煤地层裂隙含水层及第四纪含水层。
煤田内水文地质条件多为简单至较复杂,瓦斯含量不大,为1~2级瓦斯矿。
煤田储量大,保有地质储量达80亿t多,在呼伦湖600m以浅的预测区储量达140亿t 多,其开采年限在数百年之久。
灵泉露天煤矿(破产)灵泉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该矿始建于1960年,1966年5月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a,单斗-汽车蒸汽机车工艺,非工作帮固定坑线开拓。
1969年由于非工作帮发生滑坡,被迫改为工作帮移动坑线开拓。
由于露天矿煤层地质赋存条件较好且储量大,以及70年代国家对煤炭的需求关系,1974~1978年改扩建为生产能力180万t,深部境界为+300水平,走向长4.1 km,倾斜宽2.3km,可采储量1.57亿t,平均剥采比为6.36 m3/t。
建矿至今已采出煤炭3371万t,剥离土方1.9亿m3,平均剥采比为5.63 m3/t。
到1999年露天矿进入土方剥离高峰期,由于当时扎赉诺尔矿务局经济不景气,以及煤炭销售市场疲软的形式,矿务局决定对露天矿实施缩界开采,即地表平盘不再推进,工作帮按最终边坡角生产。
本区含煤地层总厚度为1200 m,共有四个煤层群,26层煤,可采16层。
煤种为褐煤,煤的灰份总体较低,该煤层群的上下两层煤为低灰份煤(<15%),中间煤层为中灰份煤(21.28%)。
煤层平均挥发份为42.59%~45.42%,原煤发热量为4672卡/克~5450卡/克,含硫量平均为0.26%~0.41%,含磷量平均为0.008%~0.016%,煤中腐植酸含量平均为9.46%~14.62%。
原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a一、概况扎赉诺尔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贝尔盟西部,属满州里市管辖。
煤田长45公里,宽23公里,面积1035平方公里。
滨洲铁路横贯煤田,并与矿区专用线相接。
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本区地势中部平缓,东西两侧为丘陵和低山,海拔标高570-870米。
海拉尔河由东南向西北流经煤田东北部,最后汇入额尔古纳河。
木得那亚河在本区西部自北向南注入呼伦湖,洪水期间水位猛涨,最大流量达724立方米/秒,对煤矿安全生产和交通造成很大威胁,为此专门开凿了一条人工渠,以治洪水泛滥。
二、煤炭资源总量107亿吨,包括保有储理83亿吨和可靠组预测储量24亿吨。
已开发占用储量36.9亿吨,其中扎赉诺尔矿务局占用36.8亿吨,地方国营矿占用0.1亿吨.扎赉诺尔矿务局可采储量尚有8.4亿吨,地方国营矿仅剩813万吨。
上侏罗统扎赉诺尔群为含煤地层,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14层,组合成4个煤层群。
可采层中以Ⅱ2、三、生产矿主要由国有重点煤矿扎赉诺尔矿务局进行开发,现有生产矿5个,此外还有县营矿1个,其它矿数个。
(2)霍林河煤田霍林河是开发较晚的煤田,70年代开始筹建,80年代中期建成投产,属露天开采,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万t/a,本煤田位于东部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境内,北距大石寨180km,南距扎鲁特旗130km。
煤田至通辽市约350km,有铁路可通,产煤主要供通辽电厂使用。
由于运距较远而综合经济效益较差。
本煤田走向长60km,倾向宽8~10km,面积540km2,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展布。
本区地层自下而上为石炭、二叠纪,由板岩、变质砂岩、石英角岩等组成。
上侏罗纪霍林河统为本煤田的含煤地层,依据其沉积特征可划分为六个块段:最下部的砾岩段,该段厚度约200m,为杂色砾岩夹薄层砂岩;其上为砂岩段,厚为150~200m,由灰色凝灰质粉砂岩组成.并局部夹有不可采的薄煤层:再上为下泥岩段,厚为100~500m.由灰褐色泥岩、粉砂岩及簿层细砂岩组成;更上为下含煤段,厚度达300~600m左右,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其上为上泥岩段,厚为200~400m,由深灰色泥岩和薄层细砂岩组成;最上为上含煤段,厚度为300~600m,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发育于煤田西南部。
煤系上复第三纪玄武岩,呈灰色或深灰色,具气孔状结构,厚度为100m左右,不整合于霍林河组之上,表土为第四纪腐值土和砂土、砂砾层组成。
本煤田为一轴向北北东向的宽缓向斜构造.东南翼倾角平缓。
一般为8°~15°,西北翼倾角较陡,一般大于15°。
煤田内断层发育,一组为北东向正断层,与褶皱轴向一致,断层倾角70°左右;另一组为北西向正断层,切割了向斜轴和北东向断层。